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备课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备课要经过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过程。研读课标着重于理解课标的要求,分析其中的要点和关键词;钻研教材要着眼于分析课题立意,理清重点难点,全面把握教材;学情分析,要兼顾学生的一般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集中体现,在钻研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采取哪些相应的方法,运用相应的资源,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并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备课 教学设计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基于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上课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根据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准备可以把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时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并考虑采取哪些相应的方法,运用相应的资源,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一个过程。那么应该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备课?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为例,尝试从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有效备课。
一、研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阐述了课程目标。同时还规定了各个章节部分的内容标准,以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它所规定的内容标准和目标都是学生在该阶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的要求,分析其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例如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课标的表达是:了解、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可见这一课题的教学要求应该以明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为重点,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明朝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立、职能、特点等反应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研读课标之后,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方向,课程实施具有目标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采取“一标多本”的形式,教师应该熟读课标,对比多个版本的教材,以博采众长。
二、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见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资源。要理解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课题立意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专题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构成一个研究课题,每个专题每一小节也形成一个研究专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这一课题的主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同时要弄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是什么。[2]这样就要求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例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首先要明确专制时代晚期指的是明清时期,属于专题一的最后一节,既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延续和结束,同时又孕育着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通过对课标要求,分析得出本课的主旨是明清加强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2.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
分析完课题的立意和地位后,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等,理清重难点。历史教科书的编排主要以章、节、子、目为单位,每一课分为若干个子目,一般是三个左右。这些子目就构成了课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层次。教师要理解和清楚为何要分为这几个部分,分析和理解这几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个小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各小节下面又分为若干部分。这些小节的安排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从纵向分析君主专制的开始—发展—鼎盛这一进程。教师只有把握了知识内容的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才能使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洁,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深入,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地挖掘知识的内涵。
一方面是课本所涉及的一些历史史实部分往往没有详谈,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包括概念、术语等,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讲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时,不仅要讲清楚内阁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要注意交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明朝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的专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发掘它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对教材所含内容的核心、性质、意义等进行深度的挖掘。教材上对史实的叙述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一番功夫。比如讲到内阁,除了内阁形成的背景原因,形成过程等基本史实的交代,还需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内阁的特点,在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等。
3.理清重点难点
在对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紧扣课标,对知识内容合理取舍,分清主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历史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所在。一般来讲,某一知识点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或者在整个教材中的某一主题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可以将其列为教学重点。同时确立教学重点应该紧扣课标,在课标上明确规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标准,一般就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此外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出教学难点。所谓难点就是教材中难以处理的知识点,比如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一些学生没有听过的专业术语或者比较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学生不好理解的都应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有时候难点就是重点,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对于不是重点的难点既要想办法突破,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对于难点的讲解建议教师尽量用通俗易懂简明的语言来讲解。
三、学情分析
我们在现实教学中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名师的教学设计确实很好,但是到了自己手中却达不到好的效果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等。因此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具体的学情为出发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问题的设置都不可忽略一个问题——学情。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教师备课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攻坚的意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了解学生的学情,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特征。比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品质趋于稳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认同感较强,且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如果是熟悉的班级,则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比较了解。如果是新接手的班级,则教师可以采取摸底考试、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成果的体现。教学设计也叫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集中体现,是上课的蓝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型、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教学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因为教学过程要展示出一课教学的整个流程,设定好教学的环节,步骤,安排好时间分配,如:导入新课、新课教授、课堂讨论、巩固练习等环节的设置。
教学设计的编写因具体的课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一一详说,下面提出对教学设计的几个建议。
1.教学设计的预设与弹性
教学设计的本意是为教学提供一个方案,目前常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把教师的每一句话和学生的答案都预设好了。例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军机处的特点。
生:简、精、速、密。
事先预设好学生的准确答案容易使得老师的心里有了一个标准答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按照教案设想的答案来回答,或者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靠。这样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判断和课堂观察。
教师备课应该考虑学生不是学生应该怎么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然后根据可能的情况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鼓励或者纠正、引导。
预设是一种假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课的准备。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过程,是与文本的对话,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不是在演戏,不需要背台词。[3]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课堂上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所以教学设计不是剧本。
正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而其中的有些目标是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的,而这绝非在预设中就能完成。
2.注重课堂生成
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的发展。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原是只有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4]这种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预设的弹性化和多样化,如此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进行生成。比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多准备几个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
3.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完善备课
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在反思中进步。根据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哪些知识点处理得很好在课后进行经验的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调整,逐渐完善第一次的备课。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循环上升的一个教学发展过程。
五、历史学科备课反思
由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对历史名词、历史事件的解释要清楚到位。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历史名词中涵盖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有些历史名词含有特定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不好理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史实材料的补充,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尽量保证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立足于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能有较为全面清楚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尽量注意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讲解史实的时候把查阅的直接资料读给学生听,学生一知半解或者印象不深。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历史很晦涩难懂,不感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在这点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艰涩难懂的史实材料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能结合身边的事件进行语言的转换或者解说。例如:讲到“侍从顾问”这一名词时,可以告诉学生:“顾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咨询,侍从顾问就是待在皇帝身边供皇帝咨询的人。这样的语言平直易懂,也易于学生理解。
最后,历史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赵才欣,韩艳梅,等.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