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影响语文教育质量因素的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影响语文教育质量因素的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课改,新课程理论确实为语文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对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有些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笔者以为应对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再追问再思考,科学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

研究表明,熟练地掌握文字沟通能力是各个领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语文亦承担着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知和地位的认同,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前提性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启动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简称LMTF) ,刚刚了名为《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质量监控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了全球500余名专家学者意见,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与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建构了0―19岁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其别强调了“文字与沟通”目标,认为文字沟通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领域,包括口语流畅、口语理解、阅读流畅、阅读理解、感受性词汇、表达性词汇、书面表达和写作等多个方面。同时要求初中阶段要在读与写方面达到较高的要求:读――理解书面文章的内容、结构及其试图表达的意义。这里书面文章包括书本、其他阅读材料,以及电子媒体文本。写――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撰写有意义的文章。研究表明小学是学习文字沟通能力的关键期,熟练地掌握文字沟通能力是各个领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其实各种职场经验也表明,良好的语文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继续学习、人际沟通、人生成功的核心能力。所以确实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同时,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精神发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发育包括心灵丰富、道德感化、文化认同、精神追寻等,是超越认知层面和工具层面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这是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而只有通过语言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成长动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及语言与教育时提醒我们:“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说的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依托语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在语文教学中忽略这个取向和功能,只是人文教育应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在语言学习中领悟语言及作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和思考方式。纯工具式的语言练习是不可取的,应把语文学习与人的精神发育、终身学习、职业成功联系起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视野。

汉语言有自己的特点,选择经典文本自读自悟、熟读成诵是我国语文教育传统的方法,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科学遵循语文学习和语文评价的规律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百年来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条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不同的路子,无论是理念、教材还是教法都似乎在追寻“科学化”“高效率”的办法,事实证明,欲速不达。近年来,人们开始从汉语的特点、从传统语文教学的规律来反思当下的语文教育了。汉语本质上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必须以诗的方式去对待,涵泳、意会、体悟。不能指望一堂课就解决教学问题,语文的习得与自我发现、自我提升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渐变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悟。可是我们力图“速成”,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迅速理解文本;通过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要点;通过“例子”,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陈平原教授在《王旭明、陈平原联手号脉: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一文里,举出晚清西学大潮中,章太炎对那时刚刚传入的使用教科书的标准化教学的猛烈批评,“制之恶者,期人速悟,而不寻其根柢,专重耳学,遗弃眼学,卒令学者所知,不能出于讲义。”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人文学科“专重耳学,遗弃眼学”也带来了浅学习、浅思维、工具化的严重问题。就连近年来的中小学文学名著阅读,老师们也从节约时间和应考的角度,浓缩成“名著阅读精华版”,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不符合自读自悟、涵泳意会的语文学习规律。

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特点来讲,儿童一般在学龄前已经掌握“母语”的基本语汇和语法,能够在“口语”水平上顺利进行语言交际。上小学后,则应转入“书面语”和“文学语言”的提高过程。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使儿童的汉语水平向“书面语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这是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跟外语教育最重要的差异之一。所以古人虽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但是,蒙学读物、文选读本、《四书》《五经》等都成了清朝兴学以前各书塾采用的语文读物。这些语文读物的文字水平和文化、思想含量远远超过口语水平,是提升“书面语”等“高级语言能力”的有效载体。因此语文学习材料的经典性非常关键。再从记忆力与理解力的相互关系来看,“幼学如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科学家们对幼儿经典背诵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研究表明,0―6岁儿童的陈述性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难以回忆,但是,就语言能力的核心――词汇学习而言,记忆非常重要,因为词汇的扩大主要依赖记诵活动来完成。如果能在背诵精美“语料”时,辅以动作性和情绪性记忆,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精美“语料”进行背诵的“最佳期”,是在小学至初中学段。这是儿童语文能力发展的“奠基期”“关键期”。难怪瑞典汉学家高本汗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我在多次讲座中问一线的语文老师有多少名篇能脱口而出,他们都坦诚自己肚子里能背诵的经典课文寥寥无几。如果脑子里没有一定量的“图式”,你很难在新的情境下识别和创新。古人说眼下匆匆,下笔了了,就是这个道理。熟读成诵,趁早记住一定量的整篇文章整部作品,是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又一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