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景抒情 情以景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景抒情 情以景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要抒发,然后带着这种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表现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通过对农村的优美景物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描写来抒发其回归田园、享受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借景抒情中的景是受情制约、为情服务的。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着喜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正因为情是欣喜之情,所以使我们感受到处处莺歌燕舞。诗人的情是悲情,遇到的景都会蒙上悲的色彩。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正因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所以古道蜿蜒,瘦马踯躅,一片寂寞苍凉,景便自然是悲寂惨淡的景。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是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2.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描写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它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3.推动情节发展。景物描写能够交代时间、地点的转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突出文章主题。作者在作品中描写景物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表现主题、升华主题的目的。

借景抒情在记叙文写作中是很常见的。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没深入体会借景抒情的作用,导致文章中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不分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到底应该怎样借景抒情呢?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如何才能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三点:

1.借景抒情有选择。

我们写景时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此时此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所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应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涵在精神实质中。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了突出“我”的胆怯,着力描写了暮色的黑暗:“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的大地越来越暗。”通过描写暮色的黑暗,突出了“我”的害怕。

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作者抓住紫藤萝的颜色、形态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表现了其重见紫藤萝花盛开时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耳目的繁盛美丽写起:盛开的紫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瀑布,色调的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使它有了“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在描绘紫藤萝带给自己强烈的瀑布般的整体印象后,作者又从细处描写了那组成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在驻足中陷入了深思,进而点明了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可见,在借景抒情中,我们只有选择有深切感受的景物来描写,才能表现出真挚自然的感情,那发自内心的、真挚的、诚恳的、深沉的、感人的情感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

2.借景抒情要健康。

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我们要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

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中写道:“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作者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样生动的场景描写来抒发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讴歌的是纯洁而伟大的母爱这一主题。

再如莫怀戚的《散步》中写道:“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描写了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充满了浓郁的温馨。

3.借景抒情须生动。

抒情要生动,抒情不新鲜、不生动是无法感动读者、打动读者的。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则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学会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这就要运用比喻、拟人、联想、想象、通感、象征等手法,以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中“争”“迷人”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一动一静;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颔联中所写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颈联中所写的花草是静止不动的。整个画面快速切换,动静交错有致,形象生动、撩人耳目。

再如《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瓣”比做“帆”和“笑容”;把“花苞”比做“船舱”;把“花丛”比做“瀑布”,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便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

我们懂得了捕捉身边的景物,如一场细雨、一缕清风、一颗小草、一朵小花、一声虫鸣……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每种景物都是有特点的,抓住了它们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想象等手法,这样借景抒情之景自然就生动了,借景抒情之情也就感人了。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地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唧唧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

【写作借鉴】

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犹如清风扑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蜂蝶闹春图,听到的是山溪迎春谣,感到的是一种现实悲愤曲,想到的是一股心怀天下之情,处处感受到的是跳跃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律动。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题深刻,构思巧妙。

现实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面对眼前的“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作者没有麻木地习以为常或黯然神伤,坚信“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山溪吟唱,蜂蝶嬉闹,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怀想来表达对环境恶化的悲愤。主题深刻,真挚感人;构思巧妙,新颖动人。

2.生动形象,撩人耳目。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及春天中的各种风物以鲜活可爱、生机勃勃的品性。

(1)比喻生动形象:将春天比喻为“一首澌澌然的歌”“旌旗鲜明的王师”,别致而传神地突出了春天的神奇和美好,突出了春天的强大力量和万物对春天的期盼。

(2)拟人别致传神:“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等,这些语句写出了春天到来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3)想象奇特、充满灵性。没有想象力,文章就不会灵动,就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想象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鸟量天空”“蝴蝶数花”“蜜蜂集蕊”“风宠大树”“风铃垂询”。“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各自忙碌,都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片段一: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在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枝树枝飘在池中,这使水面略显出了伤痕――可树杈未能将池面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池面,使池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这使浮萍显得有些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褶皱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小后,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褶皱,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过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杂物。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人生!浮萍!

点评:作者选择从浮萍平静淡定的特点入手写作,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反衬、联想、想象、先抑后扬以及象征等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浮萍来表现人生。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了对浮萍的描绘之中。

片段二: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装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了新装。树木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了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路两旁的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柔柔地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容易忘记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成熟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

点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面对秋天,作者一如当年的刘禹锡,独辟蹊径,一避秋的肃杀、萧条,选择秋的成熟,从丰收喜悦的角度,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文不感人。在叙事类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文会更感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在文中适时地穿插景物描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有景无情。在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中常常出现有景无情的现象。“有景”是指文中不缺景物描写;而“无情”是指景物没有生命力,不生动或无感情。有景无情,这样的景只能是空中楼阁。

3.情景分离。表达一种愉悦的心情可描写一簇盛开的鲜花;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可描写一轮皎洁的圆月;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可描绘一场雨中的漫步。

4.情感不明。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会有灵魂。因此,在写作文时,我们要先弄清楚自己表达的感情,再选择要描绘的景物,这样写作时就不会漫无目的了,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春意喜人

肖之钦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开篇抒情,点明作者对春天的盼望。)

春天带着生命与希望,步履轻盈地来到人间。她乘着洁白的云儿越过高山,飞过河流,千里迢迢地赶来了。她很辛苦!可她一刻也顾不得歇,便迫不及待地奔波在山川、平原上……播撒着生命与希望,让人间生机勃勃。(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做一位急于将温暖送给大地、送给人间的使者。运用想象手法,连续描绘了高山、平原、河流等景物,想象春天一路艰辛、一刻不歇地来到人间,突出春天来临之快,显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渴盼之情。)

我爱春――爱那寒意犹存而又不乏温馨的初春的风。是她用柔和的手拂醒了大地,睡了一冬的大地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春天是生命的使者。(作者从触觉方面,抓住春天温暖的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我爱春――爱那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迎春花。小草钻出了地面,新奇地张望着;杨柳扭动着腰肢,随风舞蹈着;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春雨,滴答、滴答。”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芳香,随着融融的暖风迎面扑来。春雨是生命的耕耘者!(运用排比句,气势磅礴地突出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小草抽芽、杨柳吐绿、迎春花开始绽开,看到的嫩绿、嗅到的花香、感觉到的温暖一下子向我们扑面而来。)

我爱春――爱春天的鸟叫、蛙鸣和一切充满活力的生灵,黑衣白领的喜鹊大声地叫着,云雀在空中振翅啼啭“啾啾唧唧”,尤其是那可爱的小燕子。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电线上,因为电线上的它们,像五线谱上小巧玲珑的音符,配着“唧唧、唧唧”的叫声,鸣奏着春天到来的第一乐章。(这一段作者从动物的角度,从听觉上写春天的到来。“小燕子”是“小巧玲珑的音符”,“唧唧、唧唧”声是“春天的第一乐章”,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的活力,与上一自然段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我爱春――每当春来到家乡的那条无名的小河上时,我漫步在高高的河堤上,望着河中奔流的河水,望着对岸翠绿的丛林,呼吸着无比清新的春的气息,感受着春热烈跳动的脉搏。那是多么舒适、多么惬意的感觉啊!(本自然段作者按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的顺序,描绘出了一幅春日上河图,结合景物描写抒写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再看,太阳岛的沙滩上空,风筝高高飞翔着。春天没有腿、没有手,竟把它们送得好高好远,它们渐渐融进了淡淡的蓝天里。(延续上一自然段由下而上的顺序,再写仰望天空,抓住春天常见的放风筝这一镜头,进行特写。“融进”一词让我们感觉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春常常引起我的思索:

人们总把春天看做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又把我们青少年比做“祖国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里,在这样殷切的期望中,我们更应勤奋学习,报答祖国寄予我们的厚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生命和希望!(文章借景抒情,而又不仅停留于抒情,结尾上升至理性思考。由大地的春天写到祖国的春天,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显示了作者的高明。)

枯竹

李易昭

校园办公楼前有一块小园,园里遍布姹紫嫣红的花,蜂飞蝶绕,引人注目。然而,角落里的三五株竹子最讨我喜爱。它们簇拥在一起,很像亭亭玉立的姑娘;它们纤细文雅,也像潇洒自如的小伙子,意气风发。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多看它们几眼,顿时便觉精神抖擞,心情舒畅,脚步也变得轻快有力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竹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然而,去年冬季的一场风雪无情地摧残了这美丽的风景。在那些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日子里,竹枝上青翠欲滴的叶子渐渐披上了让人心痛的灰衣,笔直挺拔的竹竿慢慢屈下了它们挺拔的身姿,弯下了它们硬朗的腰杆。它们像一个个垂暮的老人,气息奄奄,朝不保夕。(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竹子经历风雪后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竹子遭遇的同情。)

温暖的春天姗姗来迟。开学后,我迫不及待地去看那几株让我担忧的竹子。大地复苏,草地披上了绿装,然而竹子却并没有起死回生的迹象。难道它们真的被严寒打败了吗?一次次从它们身旁走过,我都默默地祈祷:快点恢复你的风采吧,你不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颓废下去呢?(欲扬先抑,用草地的恢复生机来反衬竹子的枯萎,写出了作者对竹子的担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正当我对它们失去信心时,枯黄的竹子竟然奇迹般变绿了。脱去了枯叶,几棵竹子换上了精神的绿装,老竹中的新笋竞相向上,蓬勃生长。它们似整装待发的勇士,意气昂扬;它们似坠入悬崖后腾起的雄鹰,英姿飒爽;它们似在烈火中锤炼过的钢铁,坚韧强劲。(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用排比的句式及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卓有气势地表现了复苏的竹子的勃勃生机,让作者对竹子生命迹象恢复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枯竹,叶枯心不枯,寒霜冷冻,风雨夹击只会使它更加坚韧,更加青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蝴蝶的破茧,造就出美丽的翅膀;烈火的焚烧,造就出青翠的草原;苦难的磨炼,造就出刚强的灵魂。(通过想象、联想,用蝴蝶破茧,烈火焚烧野草作衬托,托物言志,高度赞美了竹子的坚忍的品格。)

总评:《春意喜人》之优点:文章紧扣主题,以“我爱春”为线索,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对不同景物进行了描写,多处使用拟人、比喻、联想、想象、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枯竹》之优点:作者善于细心观察,思考问题角度新,抓住竹子遇风雪后重生的现象来展现竹子的坚忍不拔之品格。文章表现手法新颖多变,广泛应用对比反衬、衬托以及抑扬手法,使竹子的坚忍的特点跃然纸上。

延伸阅读

1.________的色彩

桃红柳绿、杏粉梨白,美丽而温馨,那是春天的色彩;荷绿麦黄、水清天蓝,热情而奔放,那是夏天的色彩;枫叶彤红、稻子金黄,沉稳而成熟,那是秋天的色彩;冰天雪地,银白世界,浪漫而纯洁,那是冬天的色彩。山林野花烂漫,街道流光溢彩……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包含万物对生命的热爱。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在文中通过具体的、多角度的景物描写,表达对色彩的理解与热爱;(3)不少于600字。

2.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是大海博大的胸怀;峰壑争秀、雄姿巍峨是大山坚强的高度;欢快跳跃、碧绿舒缓是小河温暖的情愫。一花一世界,让我们随着你的笔触,静心地走进自然,听听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看看山是怎样站成一种尊严,你会发现,与自然交流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更可以净化心灵。朋友,走进自然吧,你会享受到一种极致的乐趣。

要求:(1)根据以上提示文字,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2)在文中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