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经历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获得行为操作的经验

行为操作是进行抽象的直接素材,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与体验。因此,教师在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新知,获得行为操作的经验。

例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游戏公平”一课,设计如下数学活动。

师:我特别喜欢篮球,一个好朋友帮我弄了一张奥运会的篮球票。但是我儿子也想去,于是儿子提议“抛啤酒瓶盖,正面朝上算他赢,反面朝上算爸爸赢”。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正面比较重,朝上的可能性大。

生2:抛1次不大好,抛3次比较好。

师:很好。一个啤酒瓶盖有2个面,2人正好,试验10次后,怎样的数据才能支持我们的观点呢?下面小组合作,将瓶盖使劲往上抛,看落下是正面还是反面。正面记“1”,反面记“0”,边抛边填写表格(如下),并数出合计数填在( )里。

[1\&2\&3\&4\&5\&6\&7\&8\&9\&10\&正面\&反面\&\&\&\&\&\&\&\&\&\&\&( )次\&( )次\&]

师:我做这个游戏只要30秒,我给你们2分钟时间。

师:有没有正面次数多的?那要得出结论,怎么办呢?

生3:把全班同学的结果加起来再比较。

师:把6个小组的结果统计到表格(如下)里。

[\&正面\&反面\&1组\&10\&30\&2组\&13\&27\&3组\&12\&28\&4组\&6\&34\&5组\&7\&33\&6组\&12\&28\&合计\&\&\&]

生4:反面比正面的可能性大。

生5:我算过了,每个组都是试验40次。

师:实验数少的时候,偶然性比较大;实验次数较多的时候,隐藏的秘密我们就能看到了。也就是说,啤酒瓶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

上述例案中,华老师提出“试验10次后,怎样的数据才能支持我们的观点呢”“有没有正面次数多的”“那要得出结论,怎么办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实践的过程,通过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将获得的行为操作经验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有目的、有次序、有条理地进行实践和思考,真正做到“玩中学”。

二、经历数学活动的深化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探究的经验

史宁中先生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得出结论,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学活动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有这样一题:“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你能说说其他同学是第几组第几个吗?有不同的说法吗?”第一次设计数学活动时,只是让学生寻找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用“第几组第几个”和“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记录后交换座位。但课后觉得这样的设计不够开放,于是又重新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

师:刚上课时,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说出了座位的位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用更清楚、明确的方法确定自己座位的位置吗?你想用什么方法说?

生1:第几组第几个。

师:下面,请第1组的所有同学举一下手,第2组、第3组、第4组呢?(生分别举手示意)每一组的第1个小朋友请举手,第2个、第4个呢?你能用“第几组和第几个”说说自己的位置吗?(学生试说)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第几排第几个。

师:下面,请第1排的所有同学举一下手,第2排、第3排、第4排的呢?(生分别举手示意)请每一排的第1个小朋友请举手,第2个、第4个、第5个呢?你能用“第几排和第几个”说说自己的位置吗?

师:下面,请你在纸条上选择一种方法(“第几组第几个”或者“第几排第几个”)写出你座位的位置。(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同桌检查)

师:下面,我们进行“找座位”的游戏。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纸条传到前面来,老师把小朋友刚才写的座位号打乱,现在重新按小组分发给大家。请你带着纸条和你的文具站到讲台前面来,现在请你找出纸条上的座位在哪儿。(学生开始找座位)

……

第二次活动增加了学生写自己座位号,然后根据新的座位号重新找座位的环节,让学生在正确确定自己位置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班性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没有在知识经验形成时戛然而止,而是进行了深化,继续让学生根据别人的描述找到自己的座位,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

三、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经验

操作活动的全过程渗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及时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大家想一想,怎样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

(学生剪、拼出下图)

师: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转化?

生1: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的,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你们都是这样剪、拼的吗?(学生交流)我们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呢?

生2:为了拼出长方形的四个直角。

生3:可以把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去。

……

利用“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转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便于学生发现不同操作方法的共同点。同时,通过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呢”,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具体的操作方法,更加理性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拼出四个直角。学生有了转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就会自觉地运用这一经验,通过补、拼、移等方法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