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接纳,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接纳,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琳达随爸爸来到中国,上了一所幼儿园,她有些不适应。一个月以来,每天见她背着小书包跟在爸爸后面,到了教室门口,该告别了,她与爸爸拥抱一下,走进教室,又回回头,爸爸看着她挥挥手,她的小嘴撇了撇,但是没有哭出来,她折回来,又与爸爸拥抱一下,爸爸热情地接纳了她,并说了一句“I love you”,然后琳达又走进教室,再回回头,爸爸仍然看着她挥挥手,她的小嘴又撇了撇,也还是没有哭出来,她再次折回来,再次与爸爸拥抱一下,爸爸再次热情地接纳了她,并说“I love you”……每天都是这样重复地进门、折回、拥抱、“I love you”,然后再进门、折回、拥抱……有时来来回回三四次,有时五六次,一直到最后琳达放心地进了幼儿园,爸爸也放心地去上班。琳达班级的老师和家长都知道这位来自美国的爸爸非常有耐心,也有家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真够磨叽的!也不嫌麻烦!”

孩子常常检验自己是否被接纳

琳达为什么每天多次重复进门、折回、拥抱这一程序呢?仅仅是舍不得离开爸爸吗?实质上,琳达的行为和心思远远超过这一点,她是在反复探索自我,检验自己是否被爸爸接纳。

在理智上,琳达已经明白上幼儿园的必要性,也明白上幼儿园是好孩子的表现,爸爸是喜欢好孩子的;但在情绪情感上,她还无法控制自己的分离焦虑,她真的不想上幼儿园,可是那样她就不是好孩子了;而现在自己一会儿进门、一会儿又折回,爸爸看见自己的表现了,那我还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呢?爸爸还喜欢我吗?琳达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无论自己是进门还是折回,爸爸一直都热情地拥抱自己,这说明不管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爸爸都是喜欢自己的。这个结论对琳达太重要了,在矛盾的情绪斗争中,她得到了爸爸的理解、尊重、宽容和关爱,因而获得成长的力量,最终跨过分离焦虑这道关。

磨磨叽叽的琳达是在探索自我,可是不理解的父母会认为“真够磨矶的!也不嫌麻烦!”因此,不少父母采取送孩子进班后扭头就走的果断态度,这样孩子哭一阵子发现没有什么用,就不再哭了,最终也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是这一适应过程是孩子在“渴望”遭遇“绝望”的心理体验中度过的,并且这些心理体验还被成人忽视、拒绝和否定,使孩子产生自己被忽略、被拒绝甚至被抛弃的感觉。

所有的情绪都值得接纳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平静和激动之分,有轻松和紧张之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是积极的、平静的、轻松的,不希望孩子是消极的、冲动的、紧张的。消极情绪让孩子难过,使父母难堪,所以当孩子遇到事情想不开而出现低落、郁闷或者爆发、激烈的情绪时,有的父母不愿意接纳他的情绪,甚至认为孩子不应该这样,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于是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

实际上,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任何一种情绪都应该得到理解和接纳。不仅孩子需要父母这样对待自己,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情绪好坏而拒绝对自己的爱,孩子因而获得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以及自我成长的空间。

“接纳”能给予孩子自我长的力量

接纳孩子应该是父母最基本的养育态度,但是,因为文化因素或者以往思维的惯性,我们稍不留神就不能做到接纳孩子。

有一天,嘉嘉突然发现花坛里新开了许多花,他禁不住想去摘一朵。妈妈立刻说:“管理员叔叔不让摘花!”嘉嘉立刻把手缩了回去,看看妈妈,又看看花,然后向妈妈伸出手臂,想试探现在拒绝他的行为的妈妈是否还是爱自己的妈妈。妈妈抱了嘉嘉,嘉嘉马上放松下来,又看看花,还是想摘下来。

这时,接纳孩子的妈妈与不接纳孩子的妈妈会有不同的回应。

不接纳孩子的妈妈会说:“小朋友要说话算数,刚才说好了不能摘!”或者“才多大一会儿啊?不记得妈妈刚才怎么对你说的?”然后把孩子强行拉走了。强硬的态度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可能见效快,但是也给了孩子很大的道德压力,剥夺了他自我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与空间,使孩子完全服从于外在的规则与压力,没有机会去充分地尝试、体验与内化。如果孩子是被成人的权威和外在的规则“吓”大了,那么他遵守规则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自觉自愿地遵守,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自主人格的形成。

接纳孩子的妈妈可能蹲下来,用平静的目光看着孩子,摇头表示否定,用这些严肃而不严厉的肢体语言给孩子提供理智战胜情感的力量;如果孩子仍然伸手摘花,妈妈会温和却很坚定地拦住孩子的手,或者抱着孩子,使孩子从妈妈的身体上汲取行动的力量;这样反复斗争了几次,嘉嘉委屈得想哭,紧紧地依靠在妈妈身边,妈妈说:“咱们去滑滑梯吧?”嘉嘉乖乖地点点头。

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接纳自己,在早年的人生中,别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的接纳,父母的接纳则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

接纳有时可以直接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被接纳后孩子心情变得很平和,他马上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了。

接纳有时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基础。就像琳达和嘉嘉,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接纳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理解、被宽容而且又没有损失自尊与父母的爱,放松的心情让他们恢复了改变自己的力量。

接纳还塑造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被接纳的孩子对父母产生浓厚的好感和信任,会自觉自愿地与父母沟通、配合,否则他们会对父母产生回避、敌对或者抗拒情绪,这种亲子关系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

“接纳”是一种很简单的教育方法

如果你认同了“接纳”这种教养观念和态度,那么操作起来是很简单的。作为建立亲子关系和情感沟通的第一关,“接纳”不需要太多的口头语言,主要借助大量的体态语言传达接纳的态度,这对于语言发展刚刚起步的低龄孩子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接纳的关键点在于无论孩子处于什么情绪,父母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简单的口头语言。用“嗯”、“噢”、“我明白了”、“是吗”、“原来是这样”等表示对孩子的理解;还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反映孩子的心情(而不是父母的心情):“你生气了。是吗?”“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简短的语气词或话语,就可以换来孩子的信任和平静的心情,帮助孩子走出无助、无奈、孤独的心境。

丰富的体态语言。眼神、表情、站姿、语气、语调以及双手、双臂和整个身体,还有各种肢体动作,都是体态语言,传达着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拒绝的态度。把握体态语言的尺度是温和而坚定,这样能给孩子传达明确但又不可怕的信息。

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次数。不是凭父母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孩子就能马上确认“自己是被接纳的”,他需要多次、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所以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适应孩子的速度与节奏,就像琳达的爸爸那样,为孩子准备充足的自我探索空间。当然,长期被接纳的孩子,以后就不会“磨磨叽叽”了,他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迅速识别父母的接纳态度,亲子沟通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对于还没有养成接纳孩子习惯的父母,亲子之间的“磨合期”就会更长。

接纳不等于接受与迁就。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有对错,因为情绪是人的自然反应,而情绪的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规则与习俗。例如,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发脾气的方式伤害了别人,就是不能被接受的,父母不能迁就宝宝随意发泄情绪。妈妈可以用平静的表情接纳宝宝的情绪,但用坚定的语气拒绝宝宝的情绪表达方式:“妈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妈妈的表情和语气使宝宝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