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明灯:空中的祈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明灯:空中的祈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张鲜红的蜡光纸在任道洪老人的面前展开,但对老人而言,这张普通的蜡光纸无疑是世间最吉祥的纸。隆冬时节,老人的双手会因制作一盏盏孔明灯而冻僵,但因为这一张张充满祈愿与祝福的纸,他仍自豪地认为,他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职业。而制作孔明灯的平乐镇阎巷街93号临街的民居,便成了这个冬天古镇最温暖的处所。

制灯:以诸葛亮的名义

冬日少有的阳光照耀着这座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我站在任道洪老人的对面,隔着一张方桌听老人娓娓细说孔明灯的来龙去脉:

孔明灯又叫“天灯” “文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孔明)发明创造,用于战争中部队之间的联络,相当于今天的信号弹。“放一盏为出兵(进军信号),放两盏、三盏为撤退,放四盏为战事顺利……”老人侃侃而谈。那时,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孔明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正当全军上下束手无策之际,智慧的诸葛亮心生妙计,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酷似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诸葛亮出任蜀国丞相后,留在家乡的妻子由于思念远方的丈夫,也以放飞孔明灯来传递相思之情。五代时,有一位“知文达理,且通医术”的总兵夫人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制作成一只巨大的孔明灯,通过下面松脂的燃烧,升空作为军事联络信号,被称为松脂灯。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诗中写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前一句,就是赞美孔明灯的。元代时,孔明灯流行全国,每逢佳节,百姓便燃放孔明灯庆贺,观者如潮。

“虽说现在许多地方都有燃放孔明灯的习俗,但真正讲到最完整继承了这一习俗,制作方法最为传统、‘最孔明’的怕要数我们邛崃平乐镇了,因为诸葛亮曾在我们平乐屯过兵。”任道洪老人很为诸葛亮当年在平乐镇屯过兵而骄傲。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壮国力,实施“务农殖谷,闭关息农”政策,大搞屯田,不仅令山民“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还令军队实行“军屯”,“且田且守” “大积军粮”。而平乐便是当时蜀国的“军屯”重镇。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的同时,还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冶铁铸器。平乐人蒲元还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进而发明“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老人说孔明灯原理简单,但制作工艺却颇为讲究。“孔明灯主要分为灯罩和支架两个部分……”平日里寡言厚道的老人,说起孔明灯,话匣子陡然打开,像决堤的江水滔滔不绝。但让他十分无奈的是,现在整个平乐镇会做孔明灯全套工艺的就只有他和老伴张桂英了,老人的儿子也只是懂得一些简单的原理,对制作孔明灯并无多少兴趣。

无奈归无奈,谈起孔明灯,任道洪老人仍倍感亲切。

老人制作孔明灯为世传。他说:“我们家制作孔明灯已有好几代人了。我是从爷爷那里学会制作孔明灯这门手艺的。从我能记事起,就看见爷爷、父亲制作孔明灯,从小耳濡目染,十四五岁我就开始学做孔明灯了。说来也奇怪,平乐镇上一直就只有我们一家制作孔明灯,别人似乎不愿意学。其实,这门不起眼的手艺也能养家糊口啊!”老人一边聊,一边忙着自己手中的活计,看我口渴,顺手递给我一瓶矿泉水。“现在好啊,由于你们报纸、电视台的大力宣传介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人多了,买孔明灯的人也多了。镇上的人要买,游客要买,周边区县的人要买,政府也要买。有一年的国庆节,邛崃城里的一个老板一次就在我这里买了99盏孔明灯,还把我接到城里去放灯呢,那场面热闹喜庆得很啊。”一次次亲手燃放自己制作的孔明灯,老人自豪而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但已年近古稀的老人又不无忧虑,孔明灯这门技艺,儿子没有兴趣,镇上也无人愿意学,他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在闲聊了一阵后,任道洪老人向我谈起了制作孔明灯的一些细节。老人说:“孔明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尤其是灯罩底部的那道竹圈,其重量为150克,超重了不行,过轻了也不行。重了,孔明灯飞不上天;轻了,孔明灯升空后,要在空中翻筋斗。你想想,我任道洪制作孔明灯几十年了,如果有哪盏灯升空后,在空中翻筋斗,岂不让人笑话吗?而竹圈就取材于这儿芦沟盛产的长节慈竹。还有,这灯罩的用纸也讲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材料为白色丝棉纸。因为放孔明灯是一件十分喜庆的事,谁愿意逢年过节,尤其是婚庆,放一盏白灯上天呢?因此,就需要把白色的丝棉纸染成大红色的,但浸染的过程一直都不理想,纸的浪费很大,无形中又增加了制作孔明灯的成本。这样,自八十年代以来,便渐渐用防潮的红色蜡光纸取代白色的丝棉纸了。当然,这个取代的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为此我做了不下一百次实验。而制作一盏孔明灯需要六张蜡光纸,其中灯壁需要整整四张,余下两张剪裁后用于灯顶。孔明灯高度一般为一米二至一米三,直径为一米……”看似简常的孔明灯,制作过程中竟然还有如此多的反复和曲折,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孔明灯的制作中,灯芯的制作尤为重要。一盏孔明灯升上天空后,其燃烧过程在15-20分钟之间,一般为18分钟;升空高度为1000-2000米。为了达到这样的燃放时间和升空高度,其灯芯材料和燃料的选择是颇为讲究的。“你瞧,灯芯就固定在这个十字架的中央。”任道洪老人指着两根细铁丝的交叉处,对我说,“灯芯中间一层为棉花,上下两层为普通牛皮纸。燃料由煤油、柴油、菜油、燃元、乙醇混合而成。其中,煤油、柴油、乙醇起助燃作用,菜油、燃元起延时作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灯芯,还有这么多学问啊!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灯芯,被老人讲得头头是道。真是术业有专攻啊!尽管制作孔明灯仅仅是民间的一个小术,但不知不觉,老人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来。

放灯:民俗中的坚守

已是黄昏时分。一群人穿过阎巷街,穿过兴乐桥,来到白沫江畔一片空旷的河滩上。任道洪老人要为远道而来的我们亲自燃放孔明灯。几十年来,由于制作和燃放孔明灯,老人在镇上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是名人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名人效应”,尽管古镇人对燃放孔明灯已习以为常,但兴乐桥上还是站满了观灯的人群。在这个宁静的黄昏,灵气充盈的白沫江,将又一次见证燃放孔明灯这一古老习俗给古镇带来的无限诗意。

老人说,1949年以前,买孔明灯燃放的多为大户人家。在镇上,有钱人家婚庆、祝寿、上梁(修房造屋)、开业庆典、逢年过节,都要燃放孔明灯。而买灯燃放也有讲究,一般买12盏或24盏,12盏对应一年12个月,24盏对应一年24个节气。当然,也有买8盏的,八发嘛。

孔明灯的工作原理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与热气球一样,只是孔明灯的放飞方法更简单,操作更方便。但放飞时也有危险,一般禁止一个人操作,而小朋友燃放孔明灯时,必须要有成年人在一旁看护、协助。老人说:“燃放孔明灯,首先要选择一个宽敞的、四周没有高大树木和电线的地方,比如这里。一般而言,晚上放孔明灯观赏效果最好。但你们今天要拍照,也就只好选在黄昏时分了。此外,孔明灯升空时受天候影响较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是在无风的时候施放。”老人一边说,一边把灯芯固定在灯罩底部两根细铁丝相交的十字架处。

老人开始点燃灯芯,而我在一旁协助把孔明灯的灯罩从上面提起。灯芯点燃了,跳动的火焰迅速使灯罩内的空气受热变轻,而我的直接感觉是,孔明灯的灯罩在渐渐膨胀变轻。此时危险啊,如果不小心的话,容易将蜡光纸做的灯罩点燃。如果放飞的场地有树枝把灯挂住,就会发生火灾,因此,放飞孔明灯时一定要多加小心。我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将孔明灯缓缓放出。一盏吉祥而美丽的孔明灯带着我的心愿和祝福,从我手中奇妙地徐徐升空了……在那一刻,我觉得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在抬头仰望我放飞的这盏孔明灯。

我很关心一盏升向苍穹的孔明灯最后的归宿。老人告诉我,一盏放飞的孔明灯在空中达到一定高度后,空气稀薄,灯就会逐渐熄灭,不足以支撑其继续飘浮;或燃料烧完,孔明灯没有继续飘浮的动力后,就会自行跌落。一般而言,孔明灯多为燃料燃尽后自行坠落的,因此,并不会造成任何火灾。孔明灯升空后,随风飘浮,一般会降落在5公里以外;如在无风的情况下,孔明灯燃料燃尽后,会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方降落。

每次燃放孔明灯,老人都很开心,就像初次放灯一样,细心而充满虔诚。他在放灯时,一边做着示范,一边不断地提醒大家,要许愿的赶快许愿吧,求爱情、求婚姻、求事业、求健康……孔明灯是吉祥之物啊!

那天黄昏,任道洪老人和我们一道,共同放飞了12盏孔明灯。当一盏盏孔明灯在冬日的天空中愈飘愈远,像一颗颗星星,最后消失在黑暗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被一种少有的甜蜜的暖意充满了。

我们快乐地离开了河滩。我问任道洪老人,你这一生制作了多少盏孔明灯?“至少有上万盏吧。”老人淡淡地说,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我又问老人,你做了50年的孔明灯,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吗?“有啊!去年,一个非洲旅行团来镇上观光,我在兴乐桥上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放孔明灯。放完灯后,一个黑人一把把我抱起,在桥上不停地转圈圈,嘴里还叽里呱啦的。那时,我都快被他转晕了。过后翻译告诉我,那个黑人说,‘先生,孔明灯真是棒极了!’”昏黄的灯光下,老人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天,他为非洲客人放了40盏灯。

几十年来,任道洪老人不知亲手放飞了多少盏孔明灯。许多顾客在买了孔明灯后,都要请老人去放,为此,他去过崇州,去过彭州,去过都江堰,还去过青海和拉萨。去青海放灯,是他一生中放灯最多、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那次,青海某石油局为庆祝一个油田勘探成功,一次就放了整整500盏孔明灯。那场面才叫壮观啊!去年春节,镇政府也为镇上的居民放了80盏灯。

孔明灯是平乐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千百年来,这一古老质朴的民俗事象,给平乐的人文平添了一份淡淡的诗意。在物质相对发达,生活节奏远远快于我们内心的节奏的今天,这份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弥足珍贵。而任道洪老人就是这份诗意的坚守者与捍卫者。

补记

为了进一步考察孔明灯的制作前景及燃放习俗在当代的传承状况,2013年国庆大假,笔者再次来到平乐镇。令笔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古镇,国庆大假期间竟燃放了上千盏孔明灯。需要说明的是,这上千盏孔明灯全是游客自己掏钱燃放的,镇政府并未因此花一分钱。而前些年春节,镇上燃放孔明灯,却是镇政府为当地居民埋的单。上千盏孔明灯在古镇的夜空竞相放飞,这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喜庆!短短几年时间,孔明灯燃放习俗便迅速由“冷”变“热”,由政府埋单变为由游客自掏腰包,这给四川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启示是深刻的,多方面的。我的感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民众的坚守,更需要政府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