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抑郁问题的关系,为减轻初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测查工具,对某省会城市15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在过分保护和提供有效帮助2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父亲;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总分相关显著;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度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会加重子女情绪问题;母亲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尤其会加重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都合理是初中生良好情绪的重要保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不合理要求。
【关键词】 教育;方法;焦虑;抑郁;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26-02
Correl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YANG Zhi-hui*, WANG Rui-min, WANG Jian-pi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their negative emotion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Methods The Chines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questionnaire were administrated to a sample of 1 506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The mothers' overprotection and providing assist were higher than the fathers',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four categorie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The overprotection, rigorous require and keep distance with children will aggravate children's emotion problem. The mothers' unreasonable rearing patterns will aggravate children's emotion problem especially. Conclusion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re both reasonable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positive emotion. The parents should cost more time to cultivat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reduce overprotection, rigorous require.
【Key words】 Education;Methods;Anxiety;Depression;Students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BLRW 200944和BLRW 2010-16)。
【作者简介】 杨智辉(1981- ),男,江西省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健康和临床心理学及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191;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1-2]。抑郁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不良情境或事件的消极反应,是一种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情绪状态[3]。有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成长后期乃至成人的焦虑、抑郁有显著相关[4],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父母的严厉和惩罚与学生的焦虑水平呈正相关[5-6];李旭等[7]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暖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青少年的抑郁有显著正相关。本文对初中生焦虑、抑郁问题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和抑郁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省会城市2所中学的171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和不完整问卷后,剩余被试1506人。其中初一学生513名,初二学生993名;男生681人,女生825人。年龄在12~15岁之间,平均为13.52岁。
1.2 方法 主要问卷调查:(1)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Chines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从英文版《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8]中抽取的符合我国文化的31道题。被试就每个项目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4点评定,从“从不”、“偶而”、“经常”到“总是”;在本研究中问卷的α=0.92。(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9](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 CES -D)。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用于评价抑郁的频度,着重于评价抑郁情感或心境。该量表采用4 级计分,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聚合效度指标均好。(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根据Parker等[4]编制的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问卷修改而成,由子女分别给父、母采评分,量表为4点量表,由29道题组成。量表分为过分保护(α=0.77)、苛刻要求(α=0.79)、亲子疏离(α=0.71)、提供有效帮助(α=0.86)4个分问卷,可以分别得出父亲、母亲在4个分问卷上的得分。将前3个维度的总分之和减去提供帮助维度的得分得到父亲、母亲教养方式总分。分数越高,表明教养方式越不合理。该问卷在香港华人11~18岁青年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α=0.83。(4)自编个人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家庭所在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初中生焦虑量表总均分为(1.890±0.500),抑郁量表总均分为(1.596±0.552);焦虑与抑郁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0.729(P=0.000),表明焦虑与抑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在总分、苛刻要求、亲子疏离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过分保护和提供帮助2个维度上母亲均显著高于父亲。
表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比较(x±s)
父母总分过分保护苛刻要求亲子疏离提供帮助
父 8.46±13.579.49±2.7215.14±4.7713.18±4.0828.82±5.80
母 7.53±13.819.89±2.8215.25±4.6313.07±3.9830.47±6.04
t值1.86-3.87-0.640.75-7.16
P值>0.050.01>0.05>0.050.00
根据被试父亲教养方式总分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2个方面数据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把被试分为四大类:高父高母(父母教养方式得分都高,100人)、高父低母(父亲教养方式得分高,母亲得分低,370人)、低父高母(父亲教养方式得分低,母亲得分高,311人)、低父低母(父母教养方式得分都低,320人)。经过聚类得到的4个类别在父亲教养方式[F=1 395.62,P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见,父、母亲在提供帮助维度上与焦虑、抑郁总分均呈负相关,而在总分、过分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上均呈正相关。
表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系数(r值)
父母焦虑抑郁
父 总分0.238**0.314**
过分保护0.226**0.251**
苛刻要求0.172**0.242**
亲子疏离0.244**0.307**
提供帮助-0.156**-0.231**
母 总分0.254**0.347**
过分保护0.260**0.282**
苛刻要求0.197**0.269**
亲子疏离0.241**0.332**
提供帮助-0.148**-0.239**
注:**P
2.3 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的方差分析 4种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的方差分析显示,父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学生在焦虑总分[F(3,1097)=19.493,P
表3 初中生父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的焦虑、抑郁LSD检验结果(r值)
组别焦虑抑郁
高父高母-高父低母0.17**0.29**
高父高母-低父高母0.050.08
高父高母-低父低母0.31**0.48**
高父低母-低父高母-0.11**-0.21**
高父低母-低父低母0.14**0.19**
低父高母-低父低母0.25**0.39**
注:**P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处在较低的水平,表明初中生的整体情绪状况较好;而焦虑和抑郁存在相关,表明初中生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常常是伴随发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表明,母亲对子女有着更多的过分保护行为,但同时又更多地给子女提供有效地帮助。说明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张志群等[10]研究表明,同一被试通常更多地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聚类分析显示,父母双方教养方式得分均较高的人数明显地少于其他3类,说明在对子女的教养中,父、母教养方式都不合理所占比例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提供的有效帮助越多,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越少;而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越多,苛刻要求越多,亲子疏离程度越高,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就越多。Krohne等[11]报道表明,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和严厉批评提高了儿童对恐惧的知觉,增加了对缺乏控制的恐惧感,促进了回避的出现,可能促使素质性易感儿童发展成焦虑障碍。Chorpital等[12]研究指出,在儿童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不安全依恋、缺乏温暖和有效回应等教养方式缺陷,极易导致子女形成不利的认知形态,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一切事物的发生或结果。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将过度地限制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减少自我探索环境的经历,这种过分的限制使儿童见识到的行为方式过于单一,阻碍儿童形成独立探索并掌握周围环境的能力,同时也易与子女发生冲突,增加父母对子女更多不合理的要求,疏远亲子之间的关系。提示父母在教养过程中,要为子女对于外界事物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有效帮助,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不合理要求。
4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35(4):306-309.
[2]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03-105.
[3] 王极盛.中学生抑郁及焦虑的关系.心理学动态,1998,6(3):61-64.
[4] PARKER G.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revisited. Psych Dev,1989,4:317-335.
[5] 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9):631-632.
[6] 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20-324.
[7] 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27-330.
[8] SUSAN H, SPENCE PM, BARRETT CM.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with young adolescents. Anx Disord, 2003, 17:605-625.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0]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88-190.
[11]KROHNE HW, HOCK M.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trictive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anxiety of the child. Anxiet Res,1991,4:109-124.
[12]CHORPITA BF, BARLOW DH.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 The role of control in the early environment. Psychol Bull, 1998, 124(1):3-21.
(收稿日期:2009-12-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