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急速增加,农村中小学出现了一大群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学生便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关注一个重要的对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造成事实上的亲情缺失,又由于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管理的不到位,使这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影响了学校的日常管理,严惩的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隐患。如何防范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项关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30-02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8亿,而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则多达数千万。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

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爱机制不完善等等,使得孩子们往往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诸如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早恋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据统计,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其中,留守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左右。留守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教育工作成效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爱留守学生是一个关乎民生和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凑效。

1.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简述

通过调查与统计,与完整家庭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①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②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③自卑拘谨,冷漠寡言;④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⑤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⑧社会责任和竞争意识不强。

在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统计分析后,我们认为,引起这部分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因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学生与父母联络频次较低,亲情缺失,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及时关爱和帮助,并缺少必要的管束,给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带来了方便。

(2)监护类型和教养方式因素。留守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变成为临时监护人,且大都隔代监护,因年龄和认知上的差异,给留守学生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留守儿童的性别、及个性因素。初中留守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父母的依赖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准确,对善与恶的辨别能力较弱,没有父母的及时指导,心理难免会出现问题。

(4)社会政策因素。随着社会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社会管理机制明显滞后,学校教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由于户口管理的城乡二元化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正常流动,这种种不平衡也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压力,制造出了较高的留守率。

(5)社会教育环境因素。对留守学生的社会教育管理机制严重滞后,社会关爱机制缺失,留守学生在校门外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

(6)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虽然在关心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留守问题事关社会方方面面,他们也无力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部,更何况一些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去重视,细节上关注较少,学生因学校管理不精致因素而没有能够把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也就再所难免。

2.干预策略探索

留守学生的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事关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联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2.1 学校干预策略。学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和价值判断的重要社会责任。为此,提高对留守学生管理的认识,把留守学生管理贯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始终,消除所有可能让留守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因素,让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1.1 增强教师服务意识。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存在根本原因是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监护不利,从而造成儿童与父母间亲情缺失,因此,在学校中全面贯彻和渗透爱心教育,全面树立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留守儿童的思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书匠”现象,逐步向教育服务型和人性型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如①建立模拟家庭。由教师和留守儿童在学校课余时间组成,主要通过承担一般家庭的情感表达与释放、家庭伦理教育及家务工作的分配与完成等来体现,教师主要扮演"父母"的角色。②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动员学校教师、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社会力量以及暑期大中学校的"三下乡"青年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③定期开设亲情课及心理健康辅导课。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④召开主题班会。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留守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⑤开展手拉手活动。开展老师和学生间的大手拉小手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小手拉小手的手拉手结对活动,每个教师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与一个或多个留守学生建立临时家庭,让家庭条件较好的非留守学生每人与一个留守学生结对组建临时家庭,让结对留守学生在节假日到结对老师或学生家享受家庭的温暖。⑥通过通信媒介和网络,开设亲情专线,让每个留守学每月至少有一次与父母直接对话的机会,实现亲情沟通。

2.1.2 建立涵盖儿童心理健康的专门档案。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教师可随时利用档案逐一分析他们的性格、特长心理特征,以便因材施教。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及个人的心理特点,个性品质特征等。

2.1.3 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站。除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课以外,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