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文依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提出了三种不同模式的“支架式教学”类型,并就其相关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网络系统形成的过程,即由一个知识点出发,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板块,再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因此,“支架”也应该分为三个层面:(1)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支架”;(2)同一知识点跨章节的知识板块的“支架”;(3)几个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连接“支架”. 据此,“支架式教学”应该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分别以实例对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个知识点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数学是由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出现,学生接受时都会存在困难,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搭建有效的支架是关键. 因此,一个知识点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案例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创境设疑,搭建问题支架:在古老的数学王国,有一种树木很奇妙,生长速度大得惊人,请欣赏毕达哥拉斯树并回答问题(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图2).

①这棵勾股树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②图3是取出的其中的一小部分,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何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毕达哥拉斯树的生成过程,搭建研究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

(2)使用支架,透视规律:在此设置两个活动――①利用图3“数格子”,设置梯度引导问题,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②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实验”, 改变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充分利用搭建的支架,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答案,从不同角度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初步猜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

(3)合作交流,追根溯源:此环节主要是以学生小组活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利用提前准备好的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纸片,拼图证明勾股定理成立. 对于学生小组在拼图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进行实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拼图结果,并说明构图思路. 从数、形两个方面对前面的猜想做出推理论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者”的作用,通过恰当地设置铺设性的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顺利迁移学生的思维,达成猜想的推理论证.

(4)巩固练习,汇报成果:“循序渐进”设置习题,强化学生对定理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互相进行点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维持学生强劲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5)自我小结,体验成功:学生自主小结,回顾本节课重要的思维方法和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案例1可以发现:这种模式适合一堂课的教学,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展开. 它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移,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

一个知识板块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这种知识板块的内容一般比较分散,如绝对值,由几何和代数的两种定义,串联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算术平方根、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等内容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如何实现跨章节的知识板块的支架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贯穿前后的这个知识点,在它的相应位置设置接口,如图4所示,同时,在后续对应知识的学习中,要与前面的接口实行对接,前后呼应,螺旋式递增地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案例2 初中数学“方程”板块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所学方程的类型有: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解这些方程,是数学思想(化归思想)的重要体现:多元方程通过消元向一元方程转化;高次方程通过降幂向一次方程转化;分式方程向整式方程转化. 因此,它的支架设计应以“化归思想”为主线,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P78)时,对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设计连接支架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一个未知数(一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一次)、整式,任意改变一个,其他不变,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有困难,教师要进行知识拓展. 改变“一个未知数(一元)”,就会得到x+y=2,a+b+c=10形式的方程,这是二元(三元)一次方程(设置接口1);改变“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一次)”,会得到x2-3=0形式的方程,这是一元二次方程(设置接口2);改变“整式”会得到■+3=0形式的方程,这是分式方程(设置接口3). 这样做,能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掌握,同时会为后续学习设置三个接口.

(2)【对接接口1】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3个知识点要进行对接,分别是:①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P88);②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P91);③三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解法(P104). 从定义与化归思想的对比, 学生可以得到,任何多元一次方程组都可以通过消元(即化归思想)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