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教育虽然艰难,但并不复杂。教育的目的只有三个:德、智、体,教育的“根本大法”只有两个:一是美育(艺术与生活情趣),二是劳动教育(自食其力)。而在美育与劳动教育之间,劳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一、中国的孩子怎么了

――透视“傍老族”“啃老族”现象①

西方社会曾经出现“垮掉的一代”。中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垮掉的一代”?这不好说。

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有着前辈不具备的优点。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法律、环保、平等意识,对新事物敏锐,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责任心差,勤劳、勤俭意识较弱,再加上父母溺爱,使得他们心高气傲,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傍老族”和“啃老族”。这倒是事实。

作为“新失业群体”,“傍老族”和“啃老族”大多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主要靠“傍老”“啃老”生存。部分中老年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日益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傍老族”与“啃老族”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关。在西方,孩子成人后,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要自立;而在中国,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父母通常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不错的生活,包括孩子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父母都要出力,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父母的过度资助和过度抚养虽出于伟大的父母之爱,结果却让孩子丧失劳动能力和自食其力的勇气,也因此让孩子错失了 “成长”“进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ll,S.)的说法,孩子的成长过程类似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最初是爬行动物,然后能够直立行走;在由猿向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与之类似,孩子最初在地上爬行,然后学会了直立行走;在由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如果这个假说是可靠的,那么,父母的首要责任,便是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轻视劳动教育,可称得上是一种“忘本”与“背叛”,因为教育原本起源于劳动。康德的说法是:“儿童要学会劳动,这是最最重要的。人是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他必须先做许多准备,才能享有生活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上天是否能好心地把我们所需的一切都事先准备好,以致我们可以无需劳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向往工作,包括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工作。那种以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时候,除了坐在一起唱唱田园牧歌、欣赏一下自然之美之外无事可做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真的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到极其无聊,就像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也会感到难以忍受一样。”[1]

二、关于培养劳动习惯

的两个家庭教育实验

1.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②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言中。

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她从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了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心灵纯洁”。

这位孩子的父母实在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思想实验”。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煞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2]

2.特别的母爱③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专题《特别的母爱》。那样的母爱原本正常,并不特别,但在中国家长看来,它是“特别的母爱”:

沙拉是生活在中国上海的犹太后裔,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成长,1992年,她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来到了以色列。在以色列,沙拉和孩子们遇到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为了生存下来,沙拉后来在以色列靠做春卷、卖春卷维持生计,并供孩子们在当地上学。然而有一天,邻居的一番训斥让沙拉非常震惊。邻居对沙拉的孩子说:“你们怎么这个样子?你们怎么这样看着你妈妈这样子做,你们怎么不插手呀?”原来,在以色列,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生存,并承担家庭责任。在这个国度,并不提倡无偿付出。沙拉体验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她虽然当时难以接受,但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去适应。于是沙拉决定把“劳动就应该有收获”这一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家庭中。孩子下课了,回来要在沙拉的店里做一个小时的工。做工之后,沙拉当场就给孩子钱。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到了获得报酬的快乐,同时也开始体会到了生存的不容易。虽然孩子们手里有了钱,但他们从不乱花,而是抢着付家里的水费、电费。孩子长到十四五岁时,沙拉由做春卷发展到开饭店。这时,本来有能力让两个儿子继续上学的她,又作出了一个决定:让孩子们进入社会,去体验赚钱的不容易。于是,一个在面包房工作,一个去中餐馆打工。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在面包房打工的杰瑞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一到宿舍倒头就睡。有一天,杰瑞通过面包房的玻璃橱窗向外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开了一辆很好的车,一个很漂亮、很时髦的女孩坐进了他的车,然后就开走了。这一幕,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光靠这样的打工去积累财富,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光靠这样卖劳动力是不行的,必须读书,而且要很好地去读书。他在面包房做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书都复印成纸挂在架子上,一边做面包,一边看,一边读。孩子们想改变命运,想继续读书的渴望让沙拉非常高兴。其实这正是她想要的。孩子经过两年的艰苦打工生活之后,沙拉满足了两个儿子的心愿,把他们送回上海读书,而孩子已经自己攒够了学费。读书的钱,都是他们在以色列打工赚来的。沙拉说:我经济一点也不困难,但这个学费我不付。因为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他妈妈去读书。

这位母亲的思路是对的: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会为了一个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妈妈去读书。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

三、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

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可以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甚至可以溺爱孩子,可是,孩子3岁之后,尤其到了9岁前后,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放下“厚爱”,让孩子自食其力、独立成长。第一,凡公共生活,孩子可以不负全部责任,但必须愿意而且有能力参与;第二,凡私人生活,孩子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完全负责;第三,只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挣额外的零花钱,并自己支配零花钱。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可以考虑在某个时候让孩子到乡村体验劳动。④

让孩子参与公共生活意味着:孩子不必承包全部的做饭、洗衣、扫地的任务,但他必须尽早接受做饭、洗衣、扫地的训练并愿意而且有能力为家人做饭、洗衣、扫地。孩子不必决定所有的家庭事务,比如购买何种家具、房子或股票,但孩子必须尽早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偶尔邀请孩子一起解决父母工作中的困难。在帮助父母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增进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而且,孩子本人会感觉自己可以分担家庭的责任,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和责任感,逐步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孩子对私人生活完全负责意味着: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靠父母喂饭,更不能让父母追着喂饭;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穿衣并亲自购买自己的衣服;让孩子尽早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书包、书柜。

让孩子挣零花钱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成为商人,关键在于让孩子从小建立自食其力的责任感。善于挣零花钱的孩子,他将来即使不会成为富翁,至少不会成为穷人。

帮助孩子建立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秘诀是让孩子尽早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责任感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它来自人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劳动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谋生,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的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成长将成为困难。人们只承认1~3岁是孩子学走路、学说话的关键期,却往往忘记或不愿意承认1~3岁是发展孩子责任感的关键期。

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劳动能力、自理生活能力作为孩子3岁前后的紧要任务。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让孩子隐约形成“责任意识”:凡是自己能够处理的事情,不抱怨,不绝望,不轻易倚靠他人的救助或救济。有劳动习惯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会坐以待毙或推卸责任,他会使出浑身的力量去抵抗、挣扎。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劳动:凡属于自己的事情,必须亲自去做,不能由他人代劳。他必须自己呼吸、自己饮食、自己负担。在孩子3岁前后,父母必须帮助他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此而言,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

为了发展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父母必须节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呵护。爱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爱是美好的感情,也布满危险。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危险是,父母以爱的名义代替孩子劳动。

无论父母多么有钱,必须为孩子提供相对穷困的劳动环境,家长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包办下来,要为孩子留出劳动的空间:劳动的孩子,才会早当家。智慧的父母往往善于放手与旁观: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应该负责的,让他尽力去完成。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做孩子的“父母”,不要做孩子的“保姆”。如果母亲太强悍,包办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儿子软弱。民间的说法是“母强子弱”。有时候,一个强悍的女人会培养出一窝软弱的男人,儿子软弱,丈夫也软弱。与“母强子弱”相关的另外一个说法是“虎父无犬子”。“虎父”为什么无“犬子”?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往往有一个差异:母亲容易亲自动手帮助孩子,父亲更愿意让孩子亲自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是最有效的学习。不敢犯错误的孩子是傻蛋,总是重复犯错误的是笨蛋,自己不犯错误,让别人犯错误的是坏蛋。[3]孩子总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长大。

父母常常期望自己的孩子把学习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努力学习的孩子,恰恰不是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的。学习本身不足以构成人生的目标,真正能够构成人生的大目标只有一个:以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一旦学生有了这个体验和渴望,努力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家长最好尽早让孩子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崇敬劳动,信仰“劳工神圣”。“五育”的通常顺序是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最后才被点名,最后点名意味着最终的决定因素。劳动让人有责任感。对于有责任感的学生来说,家长不让他努力学习倒是困难的事。

为了孩子尽早独立,父母需要有所克制,不代替孩子做事,只做孩子的守望者。父母必须把握与孩子的距离与分寸,远远地守在一个地方,望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劳动,哪怕孩子的劳动是笨拙的,也绝不干涉,绝不取消他劳动的权利。“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语)

注释:

① 参见《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透视傍老族与啃老族现象》(2005―04―01).

② 参见《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2005―05―09)news.省略/gb/news/2005-06/09/content_16103.htm.

③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观看网络视频《特别的母爱》。

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5年开始研究并推进“星星河快乐家园” 体验教育模式:让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住在村民家里,体验农村生活;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劳动。参见孙云晓、方奕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孙云晓教授谈科学的教育方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参考文献:

[1] 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2] 格雷.孩子来自天堂[M].张雪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22.

[3] 吴稼祥.一杯沧海[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12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