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革才是市场的定盘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革才是市场的定盘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证监会对IPO即将开闸传言的火速澄清,或者可以说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这颗定心丸可以管多长的时间呢?

按照有的媒体的说法,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在此之前不会有IPO审批过会,那么,这颗定心丸的药效大约管3个月。如果算上4月份企业2013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有些企业也需要递交一些补充材料,那么,IPO还会往后推一段时间,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IPO终究还是要开闸的。谢百三教授博文中所介绍的一位高手说:“谁说5~6月前,不到3000点不发新股,证监会是他开的吗?”是呀,一旦真的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那个时候,还有没有什么定心丸可给吃的呢?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IPO之所以成为市场的心病,其实并非投资者对IPO患有先天性的排斥心理,而是对IPO的毛病有感冒,并且是很严重的感冒。因为IPO的问题已经一般的小毛小病,而是事关市场功能定位的大是大非,并不是在发行时间上稍稍缓延一点,就可以让投资者不感冒的。痛定思痛的投资者需要的并不是一颗或几颗权宜之计之类的定心丸,而是对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就是说,改革,只有改革,才是市场真正的定盘星

目前,进一步深化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虽然被列为2013年十项工作重点之一,但究竟如何改革,则显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在新股发行制度没有本质性改革之前,沪深股市不仅很难有充满信心的大行情,反而一有风吹草动,就难免草木皆兵。这次有关IPO开闸传闻所引起的震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从当前所披露的信息来看,IPO审不审的问题显然还未被列入改革的议程。目前改革的重心主要还是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开展IPO在审公司财务专项检查工作,严打粉饰业绩、包装上市,亦颇有一点像是给信息披露配套一个约束机制的意思。相对于此前的将“买者自负”称之为市场约束机制,证监会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审核的强势介入,尽管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本质上依然不过是行政审核机制的延伸或强化,不仅打上长官意志的烙印,而且终究也不免有运动秀之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所依托的,主要在于法律意义上的保障,而不是行政审核的背书。

IPO财务专项检查如果只是针对800多家在审公司,那么,被一次性筛选掉的伪劣货色即使再多一些,甚至多得很多,至多也只能暂时起到对即将开闸入市的IPO新兵纯洁一下队伍的作用。对于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打击,需要有一个非常严肃始终如一长期有效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追究机制,否则,至多也就不过是一场雨过地皮湿的运动会,一风吹后,就很容易死灰复燃。在这方面,以前是有过不少的教训的。

现在不是有人正在力主将特赦法引入反腐吗?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没有特赦,势将给反腐增加不小的阻力。这种理论跟以往股市改革中的“新老划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新老划断”实质上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迫使市场默认和接受既成事实,既往不咎是真,下不为例是假。照此办理,反腐就跟中国股市屡禁不止的IPO造假和该退不退的退市一样,干脆就不用反了,把权贵们的既得利益一概保护起来就是了。

新股发行改革的关键在于融资和投资利益关系的重新定位。如果依然还是一仍其旧的“新老划断”,定价机制之类的技术性改革再怎么花样翻新,又有什么意义呢?信息披露为中心,如果没有严肃的惩罚机制,充其量也就不过只是作秀而已。欺诈圈钱所得,如果不吐出来,退市也有可能被异化为对既得利益的保护。改革不动真,那不叫改革,而叫改良。改良决不是改革。无论什么改良,都是改不出正确的方向,改不出信心的恢复,也改不出市场根本改观的有效性来的。

在笔者看来,真正有约束力的市场机制,既不是行政审核的背书,也不是“锁上加锁”的财务专项审核,更不可能是形同特赦的“新老划断”,而只能是没有下不为例的法治。在这方面,香港证监会处理洪良国际案的模式无疑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发行人一旦被发现造假欺诈,就要以彻底退款赔偿的方式对自己的信息披露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荐人更不能例外。对、欺上蒙下的保荐人,除了剥夺其保荐资格之外,理应依法追究其刑责。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彻底断绝一切造假欺诈玩火者的侥幸心理,使他们不要说造假作假秀假,连动一动玩假的念想都不敢。也惟有如此,IPO才不至于一再重蹈“重融资轻回报”之覆辙,投资者也不至于总是将IPO视之为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