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孔孟荀的君臣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孔孟荀的君臣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孔孟荀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与态度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孔孟的君臣观具有相对民主的色彩,而荀子的君臣观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尊君抑臣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孔孟荀 君臣观 演进过程

在古代,君臣体系是有别于一般统治阶级成员的特殊利益集团,作为国家的核心统治者,其相互冲突制约往往与国家政治的运作状况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君臣关系自古便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势力的上升,传统君臣等级秩序出现混乱。这就自然引起人们对君臣关系的再思考。作为早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孟荀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而且从中可窥知早期儒家政治思想的演进。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生于春秋末世,其政治理想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毕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礼”为其核心政治思想。表现在君臣关系上,孔子的主张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虽然强调臣要忠于君主,但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并不是臣无条件地讨好顺从君主。这是因为孔子所崇奉的周礼,其基本精神是尚和,反映在君臣关系上,则是要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去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种君臣关系显然是一种相互对待的平等关系,反映了在“惠于宗公”的宗法原则下君臣平等磋商的政治要求。在孔子那里,君臣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丝毫看不出有尊君抑臣的思想。虽然君臣关系为上下级关系,但处理这种关系的标准只能是道义,而不是无原则的被动服从。

孟子以私淑孔子而自居,在君臣观上进一步发扬了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主张,提出“非其命不往”(《离娄下》),大加称赞不盲从君命的虞人,否定了唯君命是从。并且孟子又明确提出要以君主对待臣下的态度决定臣下对待君主的态度,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这里体现的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故而当齐宣王问他:按照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对过去的君主仍得服一定的孝服,君王应该怎样对待臣下,臣下才会为他服孝时,孟子明确的回答是:要看过去君主对待他的态度如何。《离娄下》: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有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在孟子的理想中,君臣关系应该是如尧对舜,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晋平公对唐亥的态度。总之,君主对待臣下应该是以礼相待,臣下也不必屈己逢迎。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孟子进一步提倡“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指斥以顺为正的事君之道为“妾妇之道”。由此得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的结论,从理论上肯定了汤武革命。由上论可见,孟子的君臣观充满了相对民主平等的色彩。

要特别强调的是,荀子虽然主张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但是并不主张君主专制。他说:“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业。”(《王霸》)因为“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君道》)因此必须一班臣下志力与共,而这些人中最为重要的是卿相。“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径由是矣。”(《君道》)“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君道》)“身能,相能,如是者王。”(《王霸》)因此,君主的主要职责就是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相国,制定治国大略,明确规定各级官吏的职守,如此,“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王霸》)。“然后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守,则天子共己而止矣”(《君道》)。显然,这种统治机构的设想绝不同于其弟子韩非所主张的君主专制,而是与君主专制不同的中央集权制。虽然二者都主张君主独尊,但二者对于君主的态度则完全不同;虽然也都设有中央政府,但君臣关系迥然有别。君主专制主张君主“专任刑罚,躬操文墨”,“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主张无条件地尊君,“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荀子虽然主张君主要赏行罚威,但要“刑不过罪,爵不逾德”(《君子》),一切以礼法为准,反对无条件尊君,甚至主张“从道不从君”(《臣道》)。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的坏国之君,荀子认为只要“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就是“功参天地,泽被生民”(《臣道》)。在君臣关系上,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是互相利用关系,只能运用权术进行控制,而且不能“专任一相”。而荀子则认为君臣是合作关系,因而主张“主道利周”,反对耍弄权术,并对君主越俎代庖、事必躬亲提出尖锐批评。这种中央集权制的构想,基本上为秦汉以后的封建帝国所采纳,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而且越到后来越向君主专制发展,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孔孟荀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与态度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孔孟的君臣观具有相对民主的色彩,而荀子的君臣观则在一定程度具有尊君抑臣的思想倾向。这一演进过程的主线是向着君权的不断上升而倾斜。这正与当时人们渴望有一强大的君权的君主统一各国,结束长期分裂战乱局面的愿望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12.

[2]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12.

[3]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