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起优雅地变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爱情,作家卜伽丘这样阐述:“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一种积极的因素,是幸福的源泉。”思想家卢梭这样诠释:“我宁肯为我爱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而一对久居乡间的老年夫妇的“爱情格言”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陪他(她)一起慢慢变老!”
2009年12月上旬,当村里为这对共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年夫妇补办“金婚”庆典时,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颤抖着双手举起了酒杯,声声美好的祝福中,两人一饮而尽,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那笑容,像一波波岁月的浪潮,涸湿了一宗宗、一件件属于他们的记忆……
时针拨到上个世纪50年代。在隆隆的炮声中,年仅20岁的孙淑华随部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异国他乡的两年多时间里,孙淑华以卫生员的白衣天使形象闪现在前沿和后方。战争的硝烟使这位刚出校门的女大学生突然间成熟、勇敢起来,她再三请求从后方医院调往前线。在前线救护队里,他结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副排长刘贵田。刘贵田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触雷负伤,得到了孙淑华的悉心照料。四个月后,刘贵田伤愈归队,临走前,他将一支钢笔送给了孙淑华――活泼可爱的孙淑华已经牢牢地擒住了他的心;孙淑华送给刘贵田一条刚发的白色毛巾――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两位年轻人的心间悄然萌发出了爱的火花。
1953年底,刘贵田、孙淑华先后凯旋归国。刘贵田被安排到鞍钢,成了一名炼钢工人。孙淑华被父母安排到天津市内的某医院,成了一名护士。两人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却时时刻刻连在一起。一年四季,两人鸿雁传书,互吐衷肠,传递着无尽的思念。此事被孙淑华的父母知道了,两位老人对这桩“地域遥远、职业迥然、门户不当”的婚事十分不满,多方劝说无果,便对宝贝女儿采取了“非常措施”:24小时监视,不准和那位炼钢工人来往!两位老人显然低估了自己女儿的决心。为了能和心上人生活在一起,孙淑华也采取了“非常措施”:绝食、旷班!二老一少僵持了半年之久,最终,二老在真挚的爱情面前妥协了。1954年5月,孙淑华只身从天津赶到鞍山,与刘贵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当时,鞍钢还是百废待兴,工人生活比较艰苦。孙淑华没有工作,每天和工嫂们到工地上捡煤渣、铁渣,以补贴家用。他们住的是杨木板搭成的“板铺”,吃的是玉米糊糊和玉米面窝头。冰凉、梆硬的“板铺”与松软舒适的沙发床,又粗又涩的玉米面窝头与暄暄腾腾的白面馒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这种强烈的反差,孙淑华没有一句怨言: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吃糠咽菜也心甘!她每天早早起来给爱人做饭,中午又早早地将饭盒送到车间。妻子的爱,刘贵田全都看在眼里,为了能让妻子吃上饱饭,他常将自己的一盒饭匀出半盒来,泡些开水,对付一顿,而将剩下的半盒饭留给妻子晚上吃。“半盒饭”的故事在当时曾被厂里的工人师傅们传为爱情佳话。
1981年春,刘贵田因腰部旧伤复发,回到农村老家养伤。此时,他们的城市生活已经初现亮色,可孙淑华二话没说,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跟着丈夫来到了农村。当时,生产队刚刚解体,农村生活环境还很差。夫妇俩和孩子们住的是两间土坯房:晴天进土,阴天漏雨,雪天刮风。刘贵田的病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为了节省就医费用,孙淑华每天用借来的木板车将爱人推到10华里外的公社医院,晚上再一头大汗地推回来。刘贵田的伤是战争年代落下的,腰椎粉碎性骨折,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家里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一些外债。当医院决定为刘贵田做手术时,他犹豫了: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手术费。孙淑华直接找到院长:“您就安排手术吧,手术费您甭担心,我砸锅卖铁也要凑足它!”话说得容易,可到哪里去凑钱啊!求借无门的孙淑华站在村头的河边大哭一场!最后,她一狠心,将娘家送给自己的惟一嫁妆――枚金戒指托人给卖了,又把家中最值钱的不动产―一挂马车,也给卖了……
刘贵田出院回到家后,和妻子俩操着膀子干,养鸡、养猪、养鹅、养牛……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略有盈余。辛劳换来了甜美的日子。数年后,刘家盖起了三间新砖房,还承包了村里的30多亩荒地。这几年中,孙淑华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她却很知足:在家里,刘贵田时时宠着她,不管大事小情,都由她做主。遇到“不可解”的事,她刚―较真,刘贵田就扭头做别的事去了。为这,村里人没少逗孙淑华:“孙婶,你家老刘可真怕你啊!”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孙淑华总是一本正经地辩驳:“那不叫怕,是他让着我!”
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秋,孙淑华在赶集途中被一辆汽车撞成重伤。在医院护理期间,刘贵田把孩子们全都打发回家,就他―个人全程照料,喂水喂饭,端屎端尿,翻身擦背,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给妻子治病,刘贵田三次去省城请名医为妻子出诊,花去了数万元积蓄。躺在病床上的孙淑华有些心疼钱:“孩子他爸,要不咱回家慢慢养吧!”刘贵田一听就急了:“那哪行!当年你在朝鲜战场上咋照顾我来着?!”一句话说得孙淑华眼圈红了。为了给妻子凑钱治病,刘贵田背着老伴偷偷地到附近的一家砖厂打工。推砖、码砖、装窑……刘贵田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道在砖厂奔波,累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砖厂厂长对这个“老打工仔”感到非常奇怪,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感动得伸出拇指一个劲地夸:“够爷们!”当即就“拍”给刘贵田两万块钱:“你别推砖了,来守大门吧,这是提前支付你的工资!”
手术后的孙淑华恢复非常好,大夫们都说:多亏了老刘悉心照料。阳光晴好的日子,老刘就搀扶着老伴,到院内的花坛间转转,闻一闻花香,或是到葡萄长廊下走走,看一看春华秋实。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两位老人的身上,他们踽踽行走的身影如同两朵璀璨的金菊,绽放着金属的光芒。
风雨过后,重现彩虹,时针拨到2009年,两位老人携手并肩、相濡以沫走过了50多个年头。现在,他们已不再承包田地,过起了没有工资的“退休生活”。孙淑华喜养花,刘贵田就从花圃中给她买来了云柏、铁树、黄桷兰、腊梅、月季等花卉。老伴在花间拎壶忙碌,老刘就搬个小马扎,坐在一边静静地看,脸上挂着笑,欣赏老伴娴熟的技艺。老刘喜欢散步,孙淑华就早晚陪着老刘在乡间小路上慢慢地走,俩人一边走,一边哼唱着京戏。为了不使老伴晚年生活寂寞,老刘特地托人买来了两只虎皮鹦鹉,让老伴养着。这两只小东西极通入性,乐得孙淑华整天合不拢嘴。尤为让人高兴的是,最初的“两人世界”,在两位老人的精心呵护之下,已然从一株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现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再加上孙辈、重孙辈,全家四代同堂已达15口人了。逢年过节,全家人聚在一起,真是老少同欢,其乐融融!
2009年12月上旬,村里为这对相识于战场、牵手于鞍钢、生活于农村的白发世纪伴侣补办了“金婚”庆典。庆典仪式上,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了这对老鸳鸯百年好合的诀窍:相知相爱,互敬互让,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豁达乐观,不离不弃,理解体贴,共克时艰……是啊,在不堪回首的往昔岁月里,刘贵田、孙淑华两位老人无视贫穷、跨越艰难,相依相偎,锲而不舍,品味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着爱情的丝丝缕缕,他们虽没有柔情蜜意和海誓山盟,但却用两颗永结同心的爱谱写出了一曲虽不浪漫但却温馨的华美乐章!诚如一位作家所说:“他们用时光去慢慢雕刻他们心上的‘爱’字,然后,一起优雅地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