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空巢孩子”走出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空巢孩子”走出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实验:被隔离的恒河猴

心理学家H.Harlow曾用幼年恒河猴做过类似“早期母爱被剥夺”的实验,除了保证其生理需要以外,不让刚出生的恒河猴跟任何其他恒河猴接触。结果发现,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禁闭6个月以上的小恒河猴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害怕、退缩的行为。这是一个悲观的结果。

但是,继续的深入研究发现:当把这群胆小的恒河猴放到它们的同龄同伴群体中,过了一段时间,在和同伴的嬉闹中,它们慢慢地恢复了正常,变得活泼、调皮起来了。这是一个激励人心的结果!

“孤独”这个形容词好像不该来修饰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孤独的“空巢孩子”。

“空巢孩子”好孤独

社会现象:征玩伴

“广州妈妈”亲子论坛上赫然出现一则“想帮儿子找个玩伴”的帖子。署名“静香”的妈妈说:“孩子的玩乐项目不是看电视,就是要妈妈陪他玩……想起我们的童年,那么多的小伙伴一起玩……现在最好找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年龄相仿能玩到一起去。”在另一个业主论坛,也有一则为小孩征求玩伴的帖子,挂了3天就有129条“跟帖”,其中超过8成是父母代自己的孩子“应征”小玩伴。

生活场景:假想伙伴

情景一:5岁的云云经常一个人手持木棍打打杀杀,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在和什么人搏斗,还经常东跳西跳好像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爸爸妈妈问他在干嘛,他说,别打扰我,我正忙着跟小伙伴玩呢。

情景二:小贝妈妈觉得很奇怪,女儿有一个想象中的小伙伴,和她日夜相伴。其实,她已有两个经常一起玩的好朋友了,她为什么还会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呢?小贝妈妈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担心女儿是不是有点问题。

事实上,2/3的孩子在童年都有假想同伴现象,多在2.5~3岁时第一次出现,可以持续两三年,五六岁时就渐渐地减少直至消失。这期间,孩子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就好像这些朋友真的围绕在他的身边,跟他讲话,和他玩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着他。有的孩子还会给这个并不存在的伙伴留出吃饭睡觉的地方。很多家长感到孩子“神经兮兮”,无法忍受。

以上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个社会现象、一组生活场景共同反映了:同伴对于孩子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帮孩子走出孤独

既然由于社会的变迁,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空巢孩子”,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尽量多陪陪孩子

这是永远正确的废话,但有多少家长做到了呢?

接受孩子想象中的小伙伴

独生子女和假想伙伴讲话、玩耍的表现往往更为明显,通过假想伙伴,孩子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这也并不妨碍他们和其他孩子玩耍,和其他孩子游戏时,他们就不再带上假想伙伴了。越是聪明伶俐、富于创造性的孩子越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繁忙的工作,不能改变孩子缺乏同伴的现实,我们就安心接受孩子自己的创造。这是孩子在扮演,在游戏。家长可以不支持、不鼓励、不排斥、不抵触,只静静地观察孩子的变化。

逐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岁左右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玩具玩,并设计一些发展想象力的游戏,引导孩子认字,让孩子在想象力丰富的书籍中寻找到新的乐趣。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从假想伙伴上移开。

为孩子的情感情绪寻找出路

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同样需要出路,同样需要分享、支持和鼓励。鼓励孩子把消极情绪说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来发泄。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种植物、养宠物、画画、弹琴、跳舞……就算孩子只是在玩沙子、玩水珠,只要他是认认真真、满头大汗地玩,他就是在真实中感受快乐。

当然,文章开头的“征玩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