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于荣光 弃武从文 开耍嘴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于荣光 弃武从文 开耍嘴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力派演员于荣光出道以来,凭借一身好功夫,出演的都是些硬汉人物。眼下,在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劝和小组》中,他一改以往,摇身变成了劝和小组“组长”成就,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嘴上功夫劝下过跳楼轻生男、说服过离家出走者,“嘴功”不容小觑。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于荣光。他坦言,这是一部以小见大的民生大剧。尽管没有大事件、大英雄,但这些小市民的平安幸福才是和谐社会的大事。

开启一场“嘴上劝和”行动

去年,“荣光组合”打造的《木府风云》凭借和平大爱的主题掀起新一轮云南文化热。时隔半年,这对影视圈的黄金组合再出新作《劝和小组》,相比前者的民族大爱,后者只能称得上是市井百姓的小情小爱。尽管没有大事件、大英雄,但平凡人的生活细节也不乏闪光点。于荣光介绍,《劝和小组》首度讲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劝和小组”在社区开展劝和工作的故事,一群由各色小人物组成的“事儿妈”、“事儿爸”,他们中间有满腹经纶的退休老头、空巢老太、不得志小记者、追求自由白富美、金钱至上保险男,为了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兼当起“复合人”,开启了一场“嘴上劝和”行动。该剧以独特视角开辟了都市题材的新领域,不仅聚焦夫妻生活、黄昏恋、养老等家庭话题,还包含职场规则、食品安全、高考等各种热门社会话题。“劝和”也被观众称之为“最摩登的公益”。

当被问及这些角色设定的灵感来源,导演兼主演的于荣光称:“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肯定有,既是小人物,就难逃七情六欲的困扰,剧中网罗了一批受‘心欲’煎熬的倒霉蛋,观众可以把他们当作镜子,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身的烦恼之源,也希望在劝和小组的不懈努力下,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真正过上‘以和为贵’的幸福生活。”

剧中,劝和小组办公室的墙上,白板黑字写着“劝亲子和,劝兄弟和,劝姐妹和,劝夫妇和,劝师生和,劝邻里和”,这“六大劝”也被写进《劝和小组》的主题歌里,并以“劝和”汉语拼音的说唱形式开头,朗朗上口,尽显中国风,时尚却不失传统味道,极对当下年轻人口味。于荣光对此称:“这六劝涵盖了‘和为贵’的精髓,通过这部剧,我们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成为一种时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愉快、更和谐。”

深入社区搜集材料

于荣光表示:“《劝和小组》没有大历史、大英雄、大场面,有的是小报记者、白领一族、出租车司机、家庭主妇、退休老人……虽然他们都是些小市民,但他们的平安幸福却是和谐社会的大事,所以说这部剧是一部以小见大的民生大剧。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原汁原昧的家长里短,嬉笑怒骂间尽显人间情谊。”

他透露,拍这样一部剧的想法由来已久,也创作了很多年,但最开始更多的素材来自于想象,后来当他真正去到一些居民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才发现,生活中真有这么爱管“闲”事,劝人“和为贵”的人,这群人,无论是对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对政府的管理,都起到了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他也表示,剧中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比如剧中跳楼的那段戏,他在走访居民区的时候,的确遇到有轻生想法的人,“只是我们在剧里面,表现得更有戏剧冲突一点。”而对如何劝导这一类人,于荣光也颇有心得,“这类人其实并不是真想死,只是想引起人们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这时候你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劝他,反而说不通,不如正话反说,让他感觉你比他还想死,他其实已经比你活得好多了。有时候,道理固然重要,聊天的方法更重要。”

《劝和小组》总制片人蒋晓荣介绍,“劝和小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与人们印象中的“居委会”还不一样,他们中不仅有年长的,还有年轻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在“劝和”上更讲究方法和策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这样一群热心“劝和”的人。剧中,劝和小组的成员们都是能说会道的高手,可碰见生活中的各色“奇葩”时也难免叫苦不迭,其中有以督促考上名牌大学之名将儿子囚禁家中的“生气老爸”、有因争风吃醋花钱整容的“高龄俏人妻”,更有痴迷LV的名牌控、怕老婆成瘾的懦弱男和只爱高富帅的结婚狂等,堪称另类版“中国达人秀”。

■戏外也是“劝和小组”

戏里,“劝和小组”成员常聚在一起商量事情、解决纠纷,积累了深厚的情感,在他们的调解下,一个个破裂的家庭也破镜重圆;戏外,高明、潘虹、于荣光、朱晓渔、苏倩薇等均是多年老友,因《劝和小组》重聚,亲如一家,于荣光戏称:“拍戏时发生很多欢乐的、感动的事情,可以说,我们这个《劝和小组》就是社区版的‘老友记’。”

该剧的另一看点是高明和高亮的父子档,高明透露,是他主动找到于荣光,希望儿子能跟着于荣光学点东西,而到了片场,他自己则完全按照职业演员的要求来处理父子的关系,“我绝对不给他讲戏,都得靠他自己的悟性,觉得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回家关着门说。”

于荣光对于高亮的表现赞赏有加,谈到对高明父子的印象,于荣光说,高明完全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有人搬把凳子给高明老师坐,他会心疼儿子,让儿子坐,高亮也会非常懂事地拒绝,场面非常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