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建筑艺术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传承要战胜时间与空间的巨大差异而具有延续性。历史建筑不断被肤浅的模仿或是被遗忘,使城市的地域文化被同化或者消亡,打破了历史文脉的可持续性。本文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文化传承对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我们应站在文化可持续性的高度去审视。

关键词: 历史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Cultural inheritance to triumph over time and space the great differences and its continuity. Historic buildings are being superficial imitation or forgotten, and make the city regional culture assimilation or die, break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upd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s.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ity, to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building protection, we should stand in the culture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height to examine.

Keywords: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文化经过一代代沉淀后,留存下来的成为人文传统的部分往往拥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和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语境相关的,在城市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语境发生转变,城市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文化,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使之成为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中的有机部分,已成为建筑师思考的主要问题。

1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现存问题

1.1 符号化复制

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是不要轻易模仿。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建筑艺术受到外来技术和文化的冲击。对地域建筑与人文传统关系的研究和实践,自西方建筑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建筑师多有研究、尝试。符号化的复制作为最初的尝试,是在外在参考对象中“自我差异化”的结果。这种做法,几乎成了地域建筑在遭遇外来冲击时,采取的自我应激性反应。我国曾经有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符号化地域建筑浪潮,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一批大屋顶的做法。随着人们对建筑与文化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符号化复制成为可选择的手段之一,对民族、人文传统的内在精神的传承应是建筑师把握的新趋势。而这种肤浅的符号化复制在当今一些城市更新设计中,仍大量的采用。繁多的欧式立面改造、新建的欧式建筑层出不穷,这种符号化的复制使新兴现代建筑与原有的历史建筑混为一体,打破了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历史建筑的传承应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城市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抽取具体的、特殊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之后而保存下来的精神特质。

1.2 冻结式保存

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大体是从文物保护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局限于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留存,这种片面采取“保护”的模式是不符合建筑功能性的保护方法。历史建筑改造的目的及其本质就是为了让这些历史建筑为当代或未来的各种社会需求服务。对历史建筑积极的开发和利用,将它们融入到活跃的经济文化生活中,绝对不应该是“建筑雕塑”式的冻结保存。

1.3 不合理利用

对历史建筑最好的更新和保护是给它找一个合适的用途。历史建筑除了像文物一样具有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价值外,同时还具有物质使用的价值。对历史建筑,我们应该探索开发其潜在功能的可行性,使历史建筑与城市和居民之间保持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恢复城市活力。但一些历史建筑的利用仍处于混乱状态,原有功能的衰退,在现代城市中又缺乏合理的使用性,盲目式的利用破坏了原有建筑的本体形象和文化内涵。如哈尔滨市靖宇街上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于欧洲巴洛克风格之上的一种近代折衷主义“本土化”的尝试。这种传统商市风貌作为一种文化,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然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其造成了巨大冲击,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靖宇街上传统商业风貌面临着毁灭的威胁。

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对策

2.1 增强公共

提高历史建筑功能的公共性,是增强历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公众感和可视度,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观念应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再利用转变,让历史建筑重新融入到现代生产、生活当中。让“历史”与“现在”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对话成为了改造设计的关键,在城市设计层面,历史建筑要重新锚固于场地之中;在建筑设计层面,建筑的新、旧部分要紧密关联在一起。建筑公共空间由于其形态的开放与自由,功能的灵活与多样,在这两个必经过程当中,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得公共空间改造成为了历史建筑改造中的必然。历史建筑公共的增强,让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城市的公共资源,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人们的参与。

2.2 创造共生性环境

建筑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要战胜时间与空间的巨大差异而具有延续性。对文化的传承不仅包含建筑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纵向的“历时观”,也应包含横向的“共时观”,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关系。生态伦理思想强调环境的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样要遵循生态伦理观,站在环境可持续的角度考虑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和谐。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处于城市重要地段,其雄伟壮观的空间轮廓,对点染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都起到显著作用。作为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政府于1997年开始对其及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改造前的教堂周围建筑密度高达65%,为了使保护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相统一,对修缮整治后的教堂赋予了新的功能,改作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如今教堂以及教堂前广场既丰富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商业经济的活跃与繁荣。教堂及其周边环境的修复整治提升了历史建筑的艺术、科学价值,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引入现代化技术

以往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存在集中关注历史建筑本体,注重传统工艺的应用,而传统工艺的流失现象使其本身的工程技术不满足现代城市文化要求。将现代技术引入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在不破坏其本体的情况下,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强大的现代化技术的优越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历史建筑带入不断变化的现代城市生活中。

3 结语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传统的保护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复制或冻结式保留,而应是以动态更新的方式来进行。挖掘其精髓,展现其魅力,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功能、文化,做到新与旧应共生发展,让城市文脉延续,让历史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2011. 05,内在精神:传承与流变,建筑与文化,No.86

2 满棠 李勇,2009.1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今的传承,山西建筑,Vol.35 No.3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