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安静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安静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凡从小学低年级至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低年级时,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积极性很高;但随着年纪的增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课堂往往就变得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一、提问语言单一,缺少思考价值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篇篇课文都是雷同的提问,“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什么?”......试想,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生厌?此外,教师提问语言单一,无问题转换。我曾在一次听课后问一位高年级学生:“老师上课的提问你都能回答吗?”“能!”“那为什么不举手呢?”“太简单了,我才不愿意回答呢!”看来,老师上课的提问不在于数量,关键在于是否问到点子上,找到师生对话中心的共振点。

二、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学生积极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为了保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一些回答问题“命中率”较高的学生回答,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形象就只限于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而且一些在班内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暗示:反正即使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部分习惯于静静听讲的学生。这也是使得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问题空乏,难度大,对学生启而不发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于难,也让学生无从思考。如教学一开始就问:“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而全面认识,怎么回答呢?另外,如今高年级语文课文中入选的部分文章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果教师不做铺垫性的介绍,而让学生凭空想象回答,对学生来说是启而不发。

四、学生有惰性心理,习惯于静态参与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学语文时,特别喜欢做笔记,接受结果性的知识,等着将别人摘下的果子放进篮子而不愿亲自动手去摘,这样他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这说明学生重视的是静态的知识。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的精髓,乃是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

五、学生有羞涩心理,回答问题有所顾虑

学生升到高年级,生理、心理各方面较低年级有大变化。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当然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但有些教师对此却不够重视。学生回答错误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有没有认真听啊?坐下。谁会回答?” 殊不知这样的语言会极大挫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同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错误,甚至闹出小笑话时一些调皮的孩子随之哄堂大笑,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有失面子。

那么,怎样改变高年级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现象呢?

一、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平等相处,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的创新欲望才会因此被激活,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励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心理距离。(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提问注意分层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即使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促使每个学生都获取成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教者应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兴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三、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历史中,课堂提问的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火烧赤壁》一文,如何激励学生认认真真去总结课文?于是,我从学生的:“需要入手”,说“赤壁之战可真是一场不简单的战争,仗是打完了,可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么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吸取哪些失败的教训?谁愿当曹操呢?”一席话,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都想当“周瑜”、“曹操”,争着上讲台“总结”。我请了几位学生上讲台“总结”之后,为了满足大家的参与欲望,就让想说的同学站起来,在座位上高声的“总结”一遍,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希望当众“总结”的参与欲望。

四、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必然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只有参与争论,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才会竞相迸射。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情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教学《黄河象》第三课时,在重温了有关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古遗物必须被埋葬在地下经历漫长的时间)后,我让学生复习“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一段”同时激疑:“你们对这一段叙述有什么意见?你们能向作者一样,根据文中提供的依据,来一番黄河象来历的创造想象么?”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黄河象失足落水并不一定是因为疲劳干渴想喝水才陷进淤泥的;有的说,象虽群居但总有分开的时候,因此可删去“群象四散逃走”一节。一生证实说,他在《动物世界》电视节目看到“公象在母象怀小象到生小象这一年中独自出走”的内容;另一生又补充说,他在一本有关大象知识的书中看到:公象在年迈后体力不支且脾气暴躁,追随群象的能力减弱,终于有一天离开群象,不知老死在何方。因此,完全可以按课文中的“根据”重新假想“来历”......发言热烈,探究可喜。我抓住火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再造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学生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大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致下课铃响了还不肯离去。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个有心人,将埋在孩子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发,那么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将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