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考察杭州西溪湿地引发的若干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察杭州西溪湿地引发的若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上海、杭州等地湿地情况的了解和规划方式,吸取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很多对城市湿地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湿地建设管理 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

在赴上海、杭州等地学习途中,笔者一行集中考察了西溪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及开发运作的情况,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他们的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新的思路和对城市湿地建设新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一)西溪公园概况及历史沿革。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距世界遗产西湖北界老和山北约2公里。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体规划面积10.08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与西湖、西冷并称杭州“三西”。西溪的历史大致经历了汉晋始发、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当代复兴等5个阶段。

经了解,西溪湿地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约3.5小时,该景区横跨西湖和余杭两区,距西湖5公里,主要景点有三堤、六桥、十景(另一条线上有西溪十三景)。其中三堤为福堤、寿堤、绿堤;六桥为:文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贯穿了“河是自然,桥是文化”的理念,六福桥先后串联起御临古镇,高庄,交芦田庄,蒋村集市等众多景点。十景为: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宸迹、河渚听曲。从以上景点可以看出,西溪人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把一幅幅引人入胜的景观呈现在游客的眼前,而且从交通、美食、购物、娱乐体验等方面打造了一整套经济产业长链。

(二)西溪湿地的特点

1、水域宽广。水是西溪的灵魂,西溪湿地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蜿蜒曲折、碧波荡漾,牵连着鳞次栉比的鱼塘,“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变化无穷”,西溪湿地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村庄、田野之间以舟通行。

2、生态丰富。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以芦苇、柿林、梅花著名,杨柳、翠竹、香樟出彩的植物资源,构成了西溪湿地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树绿柿红、芦白桑青,树木或偃或卧、或垂或扬,西溪湿地还有十分丰富的鸟类、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鹭歌燕翔、蛙鸣鱼跃,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科研教学价值。专家学者们将其概括为:野之美、冷之美、幽之美、静之美等4个特点。

3、文化积淀厚重。西溪自古就有隐逸之美名,被文人墨客视为世外桃源和休闲、养生、隐居、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坡、唐伯虎、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匾联、碑文、游记等。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诗作。西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龙舟胜会”、“集市灯会”等传统民俗历史悠久,雅俗共享。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了西溪湿地的人文内涵,提升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品味。

二、西溪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

西溪的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风景旅游阶段、湿地保护阶段、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阶段,实质是一个逐步认知和提升的过程。最初,随着原自然形态下湿地内居民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不断扩展,周边地区的快速开发,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遭到了破坏,现存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严重威胁着西溪湿地的生态和环境质量。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做出了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重大决策。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与西湖并肩齐名的另一张“金名片”,恢复和重建生态型、景观型、文化型的河沼型次生湿地,对于杭州保护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杭州市通过5年的努力,这个距西湖不足5公里、拥有1800多年农耕历史的城市次生湿地奇迹般的获得了新生——围绕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目标,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湿地公园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打造“杭城之肾”、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几点体会

1、提高认识是前提。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在生态学上是一对矛盾的概念,由于开发的快速推进,造成城市环境和文化大幅度衰退的事例已屡见不鲜。在湿地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湿地的认识,不断探索规律,寻求保护和利用的科学结合点。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在建设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湿地科普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建设湿地公园对保护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积极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在拆迁、退耕、退塘、搬迁等方面与政府达成共识,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增强了招商引资影响力。

2、统筹安排是关键。我们了解到,杭州市将西溪湿地的综合开发分为三期进行,西溪湿地位于西湖区和余杭区两个不同的区,所处位置比较特殊,与我市赵王河上游湿地情况类似。因此,杭州市按照整个湿地公园的设计开发优先效益顺序,明确了西湖区负责一二期工程建设,余杭区负责三期工程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杭州市创新体制机制,把党政主导力、企业主体力,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市民的参与结合在一起,在各类资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效益最大化。

3、生态文明建设至上。生态是生存环境,也是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竞争力和生命力。透过西溪的发展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是提升城市品位、孵化新兴产业、拉动城市规划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催化剂”,如同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而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园景观、带动发展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展现着城市内在的魅力。

4、湿地的开发与利用是集生态、文化、旅游、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文化等环境,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动植物资源配置、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利用、民居村落规划布点、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旅游发展等多元主题,因此“城市绿肾”湿地项目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有关建议

依据市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范围来看,我市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项目总用地8515亩,其中居住用地2620亩,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75亩,商业服务设施用地430亩,公园绿地及水域面积2150亩,村庄现状占地约191公顷(2865亩),现状容积率按0.7计算,村庄现状住宅面积约133.6万平方米。因此,我市着力打造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项目面临的问题是,建设用地指标需求较多,拆迁量较大,景观设计要求较高,人文建设周期较长等困难。针对我市赵王河上游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协同。参照杭州市西溪湿地工程中党政发挥重要主导作用的办法,市委、市政府建立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工程的领导和指导。两区分别建立赵王河湿地工程开发办公室,负责处理好湿地生态保护及景观建设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明确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职能定位,主要负责前期规划和建设用地报批手续等事宜。随着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不断深入,为进一步促进湿地开发和城市建设一体化管理,我市也可以分别由牡丹区和开发区组建公司,负责赵王河上游湿地中牡丹区块和市开发区块的建设、融资和管理,真正做到统分结合、一体化管理,吸引民资外资,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

2、拓展湿地远景目标,打造特色湿地公园。建设湿地公园,其目的不仅是开发和保护湿地,更兼有整理土地、带动城市扩展的意义。抓生态建设就是抓项目建设,抓湿地公园建设就是拉动城市建设。在赵王河上游湿地开发建设中,应立足改善生态、关爱自然、提升品质这一主题,拓展长远目标,打造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生态园区,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3、遵循科学规划原则,确保工程有序开展。赵王河上游湿地的开发建设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动植物资源,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合理编制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工程有序开展,严格审查周边项目建设,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评估报告。

4、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多方合力。以打造赵王河上游湿地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大力宣传,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有着共同事业目标的不同组织、不同群体、不同人员共同参与,有效整合各个单位、各类人员和各种资源,确保集中优势力量,加快赵王河上游综合开发的步伐,力争早日使赵王河上游湿地这块宝贵的都市型、人文型湿地成为两区老百姓的“城市绿肾”、“生态氧吧”,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