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达标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达标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血糖标的影响。 方法 72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加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加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均为8周。 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

[关键词] 糖尿病;抑郁;焦虑;艾司西酞普兰;心理干预;血糖达标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145-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心身性疾病,多伴有情绪障碍,其中抑郁、焦虑较常见,而长期的抑郁、焦虑可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及达标,增加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1,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抗抑郁焦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更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及达标[3,4]。本研究观察了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7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8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5]。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及伴有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患者;②严重的心、肝、脑和肾等脏器疾病;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及严重脑血管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35~89岁,平均(65.4±7.1)岁,病程2~20年,平均(8.7±2.3)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4~87岁,平均(64.9±6.8)岁,病程1~19年,平均(8.4±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艾司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g×7片,批号100314)10 mg,口服,1次/d。心理干预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干预:主动关心及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②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教育,改变患者以往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③饮食、运动及服药干预:纠正患者以往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讲解规律生活及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分配,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当体育运动;讲解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用药原则、用药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变化、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的评估[5]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1.3.2 血糖达标的判断[7] 以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0%为完全达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t=2.31、2.37、2.89、2.91,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完全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低血糖2例,对照组9例。观察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尤其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9]。长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可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胰高血糖素上升或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诱发胰岛素抵抗,使患者的血糖达标不理想,常并发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0,11]。显然,通过药物及心理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2]。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的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焦虑药物,通过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转运蛋白上的基本位点和异构位点,大大提高了再摄取抑制的强度和时间,使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水平明显上升,从而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艾司西酞普兰对胆碱能、组胺和肾上腺能受体的作用较弱,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好[13,14]。张国强等[15]研究发现,艾司西酞普兰能迅速改善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和达标,降糖效果较佳,药物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观察组改善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降糖药物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血糖的达标,从而有利于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综合性心理干预的核心内容是心理干预,激发患者的心理资源,进一步通过认知、饮食、运动和服药干预等方法,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利于患者血糖的达标,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娟.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67.

[2] Brunoni AR, Fraguas R, Fregni F. Phamacological and combined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depressive episode: focus on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J]. Ther Clin Risk Manag,2009,5(4):897-910.

[3] Voellinger R,Bemey A,Baunann P,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Adapt 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Gen Hosp Psychiatry,2003,25(3):185-193.

[4] Putunen HJ,Kuja-Panula,Sori G,et al. Coregulation of neurite outgrowth and survival by anphoterin and S100 proteins through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 activation[J]. J biol Chen,2000,275(51):40096-40105.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08, 88(18):1227-1245.

[6] Wang MY,Tsai PS,Chou KR,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on glyca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ics[J]. Clin Nurs,2008,17(19):2524-2530.

[7] 刘琼玲,松岡绿. 糖尿病患者治疗管理目标与其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17-18.

[8] Lefebvre P. Diabetes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 The a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J]. RV Med Liege,2005,60(56):273-277.

[9] 杨玉荣.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23-224.

[10] Golden SH,Lazo M,Carnethon M,et al. Examining a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iabetes[J]. JAMA,2008, 299(23):2751.

[11] Nefs G,Pouwer F,Denollet J,et al. The cours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e diabetes, depression,type D personality zuidoost-brabant (DiaDDZoB) study[J]. Diabetologia,2012,55(3):608.

[12] 景东华,张正祥,兰艳丽. 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99-1500. [13] 刘晓彤,肖文玲,董俊文.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136-137.

[14] 吉顺利,史永莉,宋磊,等.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2 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对照研究[J]. 实用医药杂志,2008,25(9):1030-1033.

[15] 张国强,舒民.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764-1766.

(收稿日期: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