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让亲情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让亲情之树更加枝繁叶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农村孩子往往双生子的颇多,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自我实现感较好的孩子很少,他们对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特别是兄弟姐妹不懂得尊重和爱护,甚至把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归根于不喜欢自己而与之产生误解。通过学校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借助学科间的目标互通、家校互动中的亲情作业和社会舆论等方式来改善农村孩子与兄弟姐妹及父母间的亲情关系,让孩子们懂得:只有家庭成员间彼此相亲相爱,才能让家庭这棵亲情之树更加枝繁叶茂,才能在亲情的大树下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关 键 词】 农村孩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策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亲情更是促动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一剂良方。我们对五年级孩子进行了一次亲情关系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下是一小部分亲情档案的内容:

当哥哥或姐姐的,占43%;当弟弟或妹妹的,占49%,独生子的,占8%。

42%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喜欢弟弟或妹妹多一点;38%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喜欢哥哥或姐姐多一点;14%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喜欢自己多一点;6%的孩子认为两个都喜欢。

喜欢理由例举:

喜欢姐姐更多些,认为姐姐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好,听话,会做家务!

喜欢弟弟更多些,每次无论弟弟做错什么事,都会护着他,说他还小!

喜欢自己更多些,因为我年龄小,要多关爱我一下!

两个都喜欢,因为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都是他们生出来的!

……

以上的调查显示:农村孩子双生子颇多,他们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并由此对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特别是兄弟姐妹不懂得尊重和爱护,甚至是把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关爱方式归根于不喜欢自己,而产生了误解。

良好的亲情关系是维系家庭成员融洽相处的前提,是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进孩子个性形成并健康发展的保障。我们教师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有责任和义务来改善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一、在学校生活中夯实亲情力量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体会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用心经营好这个“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关爱。同学们如同兄弟姐妹,老师更是长辈亲人。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增强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体会到自己所处“家庭”角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在班级中我采用“专业的岗位专人负责制”,除常规的班级委员设置外,还专设了灯扇管理员、卫生角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二十多个岗位,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尽一份心,担一份责。同时,我还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长,引导孩子们找适合自己的活干。每次遇到重活、脏活,男孩们便争着做,而那些需要整理、分发的工作往往是细心的女孩子们的专利。

班队活动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更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有效载体。平时,我有意识地多开展一些班队活动,结合班级实际,利用身边的事例,让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班中有一位残疾女孩小楠,因肢体残疾,生活独立能力较差,于是,孩子们就成立了的“爱心接力小队”,像对待姐妹一样地照顾起了小楠在校时的一切生活,帮助她拿饭菜、扶着她上厕所、背着她上下楼梯……特别是一些调皮的男生,不再偷偷地欺负小楠,居然也会主动帮小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集体的力量无穷大,是“大家庭”的关爱,让小楠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是班集体的关爱氛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快乐自己;是学校班集体生活,让孩子懂得了作为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让心灵得到释放

有了开心事,大家一起分享,有了烦心事需要寻求帮助。校园广播中的“心灵小花园”栏目是校园生活中孩子们值得信赖的栏目。每次栏目组都能收到不同孩子的来信,其中,有关兄弟姐妹间相处的故事偏多。“弟弟要水枪,妈妈就买,我要芭比娃娃,妈妈不肯!”“每次妹妹向妈妈告状,妈妈都批评我,有时还打我,从来不听我的解释!”“弟弟抢了我的彩色笔不还我,爸爸却还支持他在我本子上乱画,还说他的画有创意!”……针对此类问题,我先进行普遍现象的罗列,发现一般都是当哥哥姐姐的受委屈较多,于是,我就向孩子们进行关爱亲人、照顾幼小等方面的家庭职责的讲解,还向孩子们传授面对这些状况时的应对方法和自我调节的策略,同时提醒当弟弟妹妹的,要学会体谅哥哥姐姐,努力争做家庭优秀小成员。

此外,利用每周四中午“阳光小屋”的开放时间,我邀请相关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谈心和辅导。在与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兄弟姐妹产生的一些烦恼大都来自于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从一个独生子变成了双生子,一下子难以适应,最关键的还是一个角色定位问题。于是,针对此现象,我将当哥哥姐姐的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再把当弟弟妹妹组成了一个小团体,通过同角色间互相交流“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开心事和烦心事”,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有着共同语言的同伴中得到心灵的释放。之后,让两组孩子互相倾听彼此的心声,知道无论是当兄弟还是当姐妹的,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和感受,而解决烦心事最有效最关键的人物就是自己,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进行第二次沟通。果然,孩子们都认识到谦让、宽容和体谅,只要做到兄弟姐妹间互相关爱,才能找到更多的开心事,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烦心事。

在辅导过程中,还发现有一大部分双生子间的矛盾原因来自于家长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于是我邀请了相关的家长朋友共同来参加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互诉心声,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距离,亲子疙瘩得到疏解。由此,通过其他亲子团队的力量来分享或改进各自的亲子关系,把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意愿向对方表露,真正释放自我的情绪,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阳光社团的组建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社团成员由班级中的心理委员组成。每周三下午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社团活动,心理委员递交一些从班级中收集到的较难处理的个案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团队的力量设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再回到各自班级中开展同伴间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而同伴之间的促动往往是最有效的,因此,许多孩子喜欢将自己的烦心事倾诉给同龄人,特别是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小故事,更愿意向小伙伴敞开心扉。通过心理小社团的“一线”工作,使孩子们的一些亲情问题得到及时的舒缓和化解。

(三)结合学科间的目标互通进行亲情教育的落实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亲情教育这个内容板块,特别是语文和品德学科。因此,我在进行文化和生活知识等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将亲情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地落实好新课程所提倡的重情感、重体验的这一目标。

二、在家校互动中融洽亲情关系

(一)亲情作业能巩固亲情间的融洽关系

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真正善良的孩子。每天,我都会让孩子完成一件有孝心的事:为父母洗洗脚、剪剪指甲,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父母泡上一杯热茶、制作一张小贺卡、送上一句祝福语等等。只要孩子们用心去做了,即使只是一件小事,也能让孩子们从中体谅父母的辛劳,懂得分担,懂得感恩。

兄弟姐妹属于同龄人,共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会促就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我经常设计一些亲情小游戏,如“手指游戏”“大风吹”“圈圈舞”等,并让孩子们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共同体验游戏带来的亲情快乐。

古人云:“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弟弟妹妹因为年幼,在生活和学习上往往是个弱者。于是,我就安排哥哥姐姐们当小老师,在家辅导弟弟妹妹做小家务和家庭作业,让“小老师”们觉得学有所用,让“小学生”们对“小老师”们倍感信赖,以此来增进彼此间的亲情关系,懂得彼此关爱、互相谦让才是最亲密的兄弟姐妹之情。

(二)用家长学校培训来补充亲情和谐的能量

让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融入每个家庭,让家长们掌握一定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配合学校每一次的家长学校培训主题,我都会进行会后的补充和延伸,从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微妙变化,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等方面,通过短信互动、电话联系、上门家访等方式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因人而异,分别处理好不同的家庭亲子矛盾,努力让每个家庭的氛围更加融洽。

三、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亲情教育

(一)借助视频媒体让亲情教育有形呈现

在社会生活中借助视频媒体是有效的亲情教育途径。利用孩子们爱听、爱看的心理特点,推荐有关亲情关系的歌曲、电影、电视剧,建议让父母和孩子们共同欣赏,如歌曲《可爱的家庭》《我爱我家》《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又如影视剧《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母》《我爱我家》等,让丰富的视频内容使亲情教育有形呈现,让身边的故事感染和感动每个家庭成员。

(二)利用社会舆论让亲情教育促生成长

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与亲情相关的一些社会报道和实事新闻,共同剖析、借鉴亲情融洽的方法。同时,鼓励和支持家长们积极参与社区和相关部门组织的“五好家庭”“幸福家庭”“和谐家庭”等优秀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同心协力去参与活动,更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家”的荣耀和幸福。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们能亲密融入家庭创设合适的亲情条件和亲情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家是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港湾,只有尊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尽好自己的一份责任,用心、用情去融入,才能无愧于家庭小主人这一光荣称谓;只有家庭成员间彼此相亲相爱,才能让家庭这棵亲情之树更加枝繁叶茂,才能在亲情的大树下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江山. 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J].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7).

[2] 法伯,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3] 郭爱莲. 亲情――追忆我的母亲、姐姐和哥哥[J]. 农村经营管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