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废墟里的乌托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废墟里的乌托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格非是一个极具个人写作特点的先锋派小说家,经过十年的沉潜,他在叙事特点和语言风格上变得更为含蓄,文学叙事从技巧逐渐转变为对生命和存在的内在超越。格非对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为我们重新思考已经逝去的时代和人物情怀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格非;胡惟眄;叙事特点;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2-01

一、匠气:叙事手法重复和超越

《蒙娜丽莎的微笑》以“我”及身边朋友和主人公胡惟眄交往的情形入笔,带出了一副性格各异的知识分子群体影像缩影。全篇在“我”的叙述中展开,这种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只能有限地去感知人、事、物,无法断然揭示他人的心理,使得故事在读者心中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读者又只能顺着“我”的视角去观察,内聚焦叙述把握着叙述的节奏,得到了读者对其视角的认同,能很容易地营造出现实的破碎感和不真实性。

“我”的大学同学胡惟眄,他落拓不羁又学识渊博,笑容神秘,在我们面前卖弄学识的学长学姐敬慕他,学术沙龙上大家渴望听他发言,同学宋建军对他的膜拜跟踪,教授争着让胡惟眄当自己的助手。叙述者“我”运用着有限的自由,通过片段式的回忆向读者还原胡惟眄这个人,也呈现了上世纪80年代 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其背后的厚重历史。

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叙述中的空缺随之而来。格非却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空缺,运用“展示性情节”打破故事原有的完整性,使读者思考起来企图将空缺组合得到答案。《蒙娜丽莎的微笑》发表在《收获》2007年第五期,格非在经历了原来先锋那种外在的、技术的、略显坚硬的时期后又经历了十年的沉潜,逐渐向内转。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能发现传统小说闲笔这一叙事笔法。漱石公寓六楼弹琴的孩着微言大义、闲笔不闲的玄机很难说清,但通过“我”所见所知的视角写来,无疑是随手而来,涉笔成趣。

内聚焦的叙述模式给了情节空缺和闲笔足够的存在理由,也为文本中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破碎感。很多时候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他此刻的内心感受,可胡惟眄那似喜似嗔,似有似无的笑却阻隔了外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笑变得神秘而又虚无。记忆的瞬间性、片段性、模糊性使读者质疑叙述的真实性,当时间和记忆都失去意义时,历史和存在也变得不确定。

二、匠心:人文关怀的忧与爱

格非计划写十篇织布式相关联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通过这些人这些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知识界二十年的变化,此前已有了讽刺知识分子腐化的《不过是垃圾》,《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原型胡河清,是格非的师兄,其对钱钟书及金庸有着独特研究,1994年4月19日在上海公寓跳楼自杀身亡,终年34岁。

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代表作,而文本中有着蒙娜丽莎般暧昧而神秘微笑的胡惟眄也成了80年代中国式“启蒙运动”的典型,胡惟眄无疑是一位废墟英雄,他家学渊源,学识渊博,同学邓海云因为写了一篇时文而收到他的绝交信,训诂学老师不小心把“稼穑”读成了“稼墙”,胡惟丏就再也不去上课了,他是同学的小导师,和心爱的姑娘谈论维特根,用毛笔在宣纸上写英文,转送金农《兰石图》,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a当时那个思想解放,人人都以被裹挟着前进学习的时代都显得不一般的人,又如何在二十年商品经济、市场化浪潮下浮躁而喧嚣的社会中自处呢?所以他死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格非重写后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胡惟眄变成了一个隐士,而在原本的小说中胡惟眄到了法国,成了个大老板,和李家杰一样成为了废墟的一部分。在李家杰以及一类李家杰看来“胡惟眄的道路是我自己想走而未得的道路。我在欲望的淖中陷得越深,惟丏那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形象就会愈加清晰。他这一类人的存在,证明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希望。”李家杰们在对目标的追逐中抛弃了自己,或在目标丧失后丢失了自己,没钱他们也穷,有钱他们也穷,而胡惟眄是他们心中不曾暗淡的星光。

格非重写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因为他认为写作重要的是心里面是不是觉得遗憾,是否有将想说的话表达充分,死亡的胡惟眄仍然是理想的化身,是那个时代的结晶,也是历史的符号化,他提醒着人们历史和信念曾经那么鲜活地存在过,他对这个尘世既渴望又不屑。这是胡惟眄的局限,也是我们所有生而为人必将面临的母题:人究竟应当如何自处,生活是否永远在别处?

格非在文本中流露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忧与爱似乎只是一声叹息,但未尝不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匠心。格非的爱和仁慈让他不断试图通过文学和写作来超越生命、存在和自身处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位西西弗斯式的英雄,如果说之前他的先锋派小说只是在解构历史,涂抹历史的话,那在历经虚无,逃逸意义后又回到意义,格非又重新站在了历史和苦难的现场。这份匠心难能可贵,也昭示着我们不抱有不切实际希望的同时也不要绝望。

参考文献:

[1]格非.守护记忆,反抗遗忘[J].当代作家评论,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