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献身艺术终不悔 励志铸就中华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献身艺术终不悔 励志铸就中华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傅文俊,1955年生于重庆,中国当代著名观念摄影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成员、国家一级摄影师、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多次受邀担任各类艺术展览评委,“大印图片”和“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致力于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主要作品有《哥德巴赫猜想》、《回响》、《他心通》、《万国园记》、《图腾》、《信手拈来》、《失之交臂》和《幻化》等。

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心灵与审美的碰撞,是激情与活力的展现,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超脱了现实的“嘈杂”,给人以美的享受。

初识艺术,开启兴趣之门

“每一位艺术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人也不能从某一天开始就成为了艺术家,成为艺术家有很长道路要走。”我国著名自由艺术家傅文俊老师如是说。他的艺术之门是在父辈的影响下开启的,父亲对艺术的喜爱,让他从小耳濡目染,给他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在此之后,艺术就像是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并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让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学习艺术、思考艺术,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目标。在艺术的海洋里,他自由遨游,他学过国画,学过书法,再大一些之后开始学习油画,最后接触摄影。接触摄影之前,他最喜欢油画的艺术方式,曾想过一辈子都从事油画创作。

因为种种原因,接触到观念摄影,使他对摄影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也从此走上了摄影艺术的道路。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转变过程很长,也很缓慢,但却是他艺术生涯最关键的一部分。

承载梦想,启发创作之路

傅文俊最初的艺术梦想是从摄影开始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他从事的是宣传工作,平时工作中,相机是他主要的工具,但一般都是拍一些纪实性的照片,在油画创作中,他也会用相机收集素材。后来他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因为钟情于艺术的美学与感性魅力而进行了艺术的专业训练。毕业后为了生计,他先后从事了平面设计与大型广告绘制和广告创意策划等工作,当时的拍照基本上是为广告创意收集素材,没有充足时间用于油画创作。但是,他并未因此放弃艺术创作,虽然广告创意策划不能像绘画和摄影那样,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艺术性与学术性,但他创造性的将油画知识融入到摄影创作当中,从而走上了他独特的摄影艺术创作之路。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傅文俊以摄影的方式创作慢慢多起来,相机成了他替代油画的另一种创作方式,成了他的另一支“画笔”,使他能够在工作之余完成他的艺术梦想。而且,他认为绘画和摄影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创作过程都承载着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价值取向与自身的内在体验。从收集素材到从事摄影创作,有一个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认识,最初的摄影作品偏重于纪实摄影。

随着对摄影艺术的深入理解,傅文俊老师经历了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的跨越。时期,中国国内曾出现过一幅著名作品《棉花姑娘》。《棉花姑娘》拍摄的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站在棉桃上跳舞,作品是照耀创作的,发表在1959年的《大众摄影》上。在那个时代,会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今天看来,在当时没有西方艺术影响之下,自身摄影内部竟然产生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令人震撼的。这件摄影作品在当时对傅老师影响很大,使他对“纪实”摄影有了重新认识。

有一位让他对观念摄影产生兴趣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前新华社社长邵华泽。邵华泽先生曾经倡导“新闻摄影艺术化”,这种观点对傅老师影响很深;邵华泽先生倡导真实基础上的形式美感,这一点让傅老师很认同。《棉花姑娘》和邵先生的观点,共同促使傅文俊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思考摄影何为的问题,也真正让他对观念摄影有了最初的概念。

纪实摄影讲求抓拍,强调时间的即刻性。摆拍与抓拍不同,它弱化了时间,将重点放在观念层面而不是用影像来记录。从这点看,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艺术史发展看,观念艺术和观念摄影是同时演进的。观念艺术兴起后,摄影大量用于记录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观念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或者纪实摄影而言,更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可以更好的与当代文化、社会现实、权利意识发生联系,能够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以及对观念的表现。

与纪实摄影不同,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影像是摆拍的,可以说观念摄影更多是“摆拍”的艺术,即事先想好一切然后再布置现场进行创作,观念摄影不用追逐外物,相对要主动。你希望对象是什么样就依据个人需要把事物创作成什么样。正是认识到这种区别,傅老师认为观念摄影的美学特点能够更加准确的呈现出他想表达的创作思想,于是他的创作思路开始从纪实摄影逐渐转变到观念摄影。由于是油画专业出身,他特别注意摄影作品的品质感,包括透视、形式、色彩等方面,而这些都是油画给他的视觉经验。

在后来的观念摄影创作中,如果他关注现实,他就能够表达现实问题,他喜欢油画,就把绘画的形式美感带到观念摄影创作中。更为关键的是,因为从事观念摄影的创作,他开始有距离的看待当下,形式美、现实、观念三者融合到了一处,共同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让他能够在观念摄影艺术的世界里自由发挥,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灵感。

创新求变,为祖国艺术献力

观念摄影在西方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它是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在观念摄影的概念里,摄影并不是首位的,观念才是首位。从目前出现的观念摄影来看,其观念普遍关注现实,切中当下,针砭时弊,对于社会现实发表自身看法,是具有行动力的艺术,观念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

在我国,观念摄影艺术兴起于2000年之后,在艺术界属于真正的新生事物。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摄影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升温,无论是学术、展览还是收藏都处于生发的态势。就从事摄影来说,傅老师已经有长时间的积累。观念摄影进入中国后他就一直很关注,就中国观念摄影来说,他可以算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艺术家之一,是其中的佼佼者,对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傅文俊老师的摄影创作中,他选择了多元化、跨界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由于摄影艺术的平面性与精致性,用来摄影的科技机械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像影像、多媒体艺术那样生动多变,使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渐渐走向瓶颈。傅老师创造性的将摄影与科学技术充分的融合,以期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他的作品在不跨越摄影概念的同时无限的接近于新媒体艺术,主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呈现具有网络、传播、互动与虚拟特征的艺术形态。另外,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非精英化倾向,使视觉文化开始转向通俗文化。一方面傅老师希望可以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新奇感与惊艳感,另一方面在艺术的体验上给予观众更多的互动性与丰富性。通过这种多元的、跨界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摄影艺术本身,还缩短了艺术家与观众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除了艺术创作,傅老师还一直关注各种后期制作软件与方法的更新,他有近20年做平面设计的经验,技术相当娴熟。他总是对最新的科技理念感兴趣,并专注于新奇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实践,这使他的创作本身充满乐趣。他会通过对各种后期方法、科技材料、高新仪器的深入了解来选择一种最适合表现他创作理念的渠道。

在艺术创作上,傅文俊老师不墨守成规,不断寻求创新。对他而言,摄影、绘画都是只是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已,创作的宗旨不会因为艺术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具有价值,并体现在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对自身的反省、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值得与应该批判的诸事进行批判上,而这些也就是他创作上一直坚持的原则与希望。

思维独特,衍生独特创作

每一位艺术家都具有对艺术独特的视觉和思维模式,傅文俊老师在观念摄影艺术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由于受过专业系统的艺术理论学习和专业绘画技法训练,傅老师的摄影艺术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

傅老师善于在作品中将摄影与绘画相互交融,使这两种艺术产生了有别于自身的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具备了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在他的作品《街坊邻居》、《无界》中,他试图打破摄影本体化的技法表现形态,通过特殊的手段使摄影图像脱离其载体的相纸,以宣纸或油画布为媒介,从而表现出绘画的美学元素。在《退场》作品中,他的摄影风格接近于抽象水墨的大写意。而镜面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以笔触式的绘画语言为主题。在《街坊邻居》作品中他更是做足了有关绘画与摄影艺术语言的融合与拼接,作品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勾勒了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与风土人情。这些都得益于他早前的绘画学习。

傅老师在创作理念上也总是与其他艺术家有所区别,他创作的观念摄影作品《退场》系列和延续创作《回响》系列关注了废弃工业景观,他在创作《退场》系列作品时借鉴了老照片的视觉效果,描绘了废弃的锈痕斑驳机车、工厂等形象。他把这些被艺术化和历史化的工业景观作为撰写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城市历史的记忆素材。《退场》系列作品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记忆范本从而抵抗遗忘的妥协,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或者运用把当下切入到历史之中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而《回响》系列则是在《退场》系列创作理念的延续。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老旧的机车还是铁轨,无论是车间还是厂房,都已消磨了往昔的炽热与辉煌。随着他对社会、对自我、对艺术语言认识的不断改变,思想随之改变,思想的脉络呈现出外延的丰富与内涵的加深。

在创作脉络上,傅老师认为自己的创作不是非常集中的那种,但是对于问题的关注是比较集中的。他最关注文化问题,文化直接与人相关,与时代相关。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时下,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文化,只要这些文化仍旧与人相关,他都觉得值得去深入研究。就作品来说,他创作的《十二生肖》和《万国园记》系列作品是针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而《街坊邻居》、《回响》系列作品则是记录时代变化的作品。《幻化》、《他心通》、《无界》则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可以说从早期作品《退场》到最近作品《游戏》、《故乡的云》,傅老师的摄影创作主要关注历史、文化与人文三个方面,而且他的创作都是按照这条主线行进。除此以外,他也比较关注摄影本身的媒介问题,比如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等倾向于实验类的作品。

傅老师的观念摄影运用了众多元素,表达了不同的观念,得到了艺术界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13年11月17日,他的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参加了第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得到欧洲学界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这组作品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在艺术实践层面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们给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授予了国际金奖。

《幻化》将X光照射下人体的骨骼样式化处理后与大足石刻合为一处,作品探讨的是当下时代的信仰,呈现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生死、存在与虚幻、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该作品集中了荣昌夏布和大足石刻两个文化遗产,并将荣昌夏布作为摄影成像媒介,这是傅老师在非物质文化当代性转换在艺术上的尝试。《幻化》系列作品的得奖,向世界更好的证明了我国在观念艺术上的不可小觑的位置。

艺术多元化,坚持绘画创作

虽然傅文俊老师大部分的创作都是摄影作品,但是他仍会抽出时间进行油画和中国画的创作。在创作绘画作品中傅老师没有选择符号化的表现,而是更为抽象的根据主观思想进行随性创作。因为他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它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不可能仅仅由一些符号来占据。因此,他的油画作品创造性的结合了西方写实和东方写意的绘画风格,显然,这两种形式在油画中并不是简单的并置,许多人认为这是形式的冲突。但傅老师认为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他也一直在探讨两种形式融合的可能性。

在瑞士琉森,他有幸见到了毕加索极少示人的一批作品,这批作品是毕加索和齐白石见面交谈后毕加索创作的,非常精彩。毕加索用油画媒介,表达了对于写意的深刻理解,这批作品非常独特,给傅老师留下了印象深刻,对他的艺术创作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2012年,傅老师的绘画作品《信手拈来》系列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出跨文化实践,将多元文化符号并置,利用不同艺术时空的艺术语言,以生成新的意义,是具象与意象融汇,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结合。从创作语言上来看,是对传统自由的分解、挪用。通过将经典的传统人物、文化与先进的时尚与现状的结合,来展现他对历史与当下的认知。

2013年,作品《失之交臂》以西方艺术经典雕像《维纳斯》为原型,结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石窟造像――千手观音,两种绘制元素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在文化领域中不同的艺术发展历程及其走向。将中、西方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后现代的手法并置在一起,正是要表明东、西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与此同时,表明存在差异并不意味着谁优谁劣,差异的存在保证了多元文化的继续发展。真正的艺术,无关国别。当代艺术的创新要在尊重自身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细心的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中存在的可能性,这样才能留下与西方失之交臂却可被称之为经典的艺术创作。

在国画创作方面,傅文俊老师说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画作品,他的作品仅仅是运用水墨程式不遗余力的描摹“古法”,是将古法抽离于传统的水墨意境并与当代的现实进行碰撞。他的作品将古人的绘画片段抽离开创作的意境,将它们作为一种形象引用到自己的画面,再与当代的“足球”、“国徽”、“柏林墙”等进行组接。通过对传统符号的直接借鉴、转换、重组,使传统的创作格局在当代文化理论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傅文俊老师认为,就写实和写意来说,大众普遍认为这是冲突的风格。但真正考究下来就会发现,横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冲突根本是国家地域概念的阻隔、视觉经验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没有这种严格的国家地域概念障碍,所以风格对于他们并不构成问题,都可以拿来使用。但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障碍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国内艺术家始终在纠结,在取舍,在有条件地吸收和排斥某种风格。

毋庸置疑,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文化间正在趋于同一,世界性的文化正在构建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总有一天,无论“你的”、“我的”最后都是“大家的”、“共有的”、“人类的”。所以,傅老师并不想在艺术创作上将自己束缚起来,他会继续这种自由的绘画创作方式。

加强交流,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近些年来国际艺术界开始全方面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傅文俊老师也不断应邀参加国内外各大艺术展览,他曾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美国纽约JACOBK.JAVITS展览中心、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周光谱国际艺术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日本横滨美术馆、香港文化大会堂、北京圆明园、广东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棕榈滩艺术博览会、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阿联酋迪拜文化艺术中心、泰国曼谷艺术中心、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云南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举办艺术展,其艺术造诣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参加国外艺术展览让傅老师拥有了双重的文化经验,并且这种经验不断随着地域的改变而切换,对于他的艺术创作影响也很大。同时对于中国当代整个的艺术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当代艺术界开始消化、吸收和转化西方当代艺术。如今,中国艺术和世界交流更加频繁,西方对于我国艺术家的影响仍旧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我国艺术家加重了对于自身文化体系的关注,谈论的问题更切中时下中国,艺术手法更为多元化。随着中国当代艺术拿到世界各地参展交流,国际上对于中国艺术有了一定的认知与关注,我国的艺术也在朝国际化方向前进。

傅老师认为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多出去看看,多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到国际中来,这样能够更好的拓宽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国际视野,从而激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硕果累累,为艺术献身

多年来的努力,傅文俊老师在艺术界获奖无数,2009年获得日本AJAC国际艺术家邀请展金奖,2011、2012年两度获得世界华人当代艺术作品展国际金奖、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等国际艺术奖项,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2013年获第35届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金奖,获第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大展国际金奖,获第16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国际金奖,获“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金奖等。

傅老师创办的“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不仅能满足自己在艺术创作完成和展示上的需求,还为国内艺术家的展示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展览审视其他艺术家作品,不断对自身作品进行反省与检验,从而更好的投入下一阶段的创作。

对于自己是否被后人记住,傅老师显得很淡然,他希望100年后,人们首先能记住他的作品,更希望自己在现代艺术上作出突破性创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艺术史上占据一定位置。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也必将推动祖国的当代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