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住珍稀淮王鱼——老渔民的倾财绝境拯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支书自发救水珍
安徽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离县城3公里,地理位置独特,为千里淮河第一峡,上游淮水受硖山口峭石阻拦,迂回冲刷而下,水流湍急,这里生存着一种水生宝贝—淮王鱼。淮王鱼亦称淝王鱼,或鮰皇鱼,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种,是我国珍贵食用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誉。
淮王鱼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其烹饪后的鲜美远远胜过远近驰名的淮河鲤鱼,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誉,特别是清蒸后,其肉比豆腐还要细嫩,汤比鸡汁还要味美。这道菜已经列入《中国菜谱》,称为“奶汁淮王鱼”。
今年60岁的詹可和是上世纪80年代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村支书,他和祖祖辈辈都是喝淮河水长大的朴实农民。詹可和自幼生长在峡山口,对淮王鱼有很深的感情。
詹可和清晰地记得,硖山口一带每到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鱼就会戏水欢跃。由于淮王鱼生活在隐蔽水草和岩石缝隙中,用常规渔网很难捕到。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捕鱼工具,即用铁钉将很多木板钉成木屋状,取名叫“船坞子”。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后把这种渔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间小木屋似的,淮王鱼就会以为这儿是值得信赖的安身之所,成群钻进里面休憩,在腊月春节前将“船坞子”捞起,鱼儿还在里面休眠,所以捕获它们不费吹灰之力。
野生淮王鱼当时奇货可居,卖到100多元一斤,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许多人都把它当作佳节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但依然有价无市很多人买不到。詹可和大队书记干了,淮河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加上过度捕捞,这种鱼的生活环境遭到巨大破坏,致使野生淮王鱼大批死亡,数量急剧下降,到了90年代已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眼看着淮王鱼一天比一天少,詹可和心急火燎食寐难安,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淮王鱼,他始终认为:“淮王鱼是淮河儿女的骄傲,绝不能让它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鱼是一项荆棘丛生耗资巨大的工程,是否成功还不好说,弄不好反而会留下骂名。当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想法后都说老詹傻,这种无名无利的苦差事,何必出头冒险?詹可和认为,即便倾家荡产繁育失败也问心无愧,这样也算对得起哺育祖祖辈辈的淮河母亲河了。1995年夏天,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毅然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他苦口婆心说服了儿子詹同连,把儿子詹同连长期从事工程施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又倾己毕生积蓄再四处筹资数十万元,和村里签订了承包了淮河故道上的50亩鱼塘,盖了20多间厂房,购置了各种仪器设备还聘请了几名专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万元的淮王鱼繁育基地与淮王鱼研究所同时宣告成立。
五载磨剑锋芒现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开始了漫长的人工繁育之路。詹同连和父亲詹可和一道,翻阅大量水产养殖书籍,请教多名水产专家和近百位老渔民,以熟悉淮王鱼的生活习性。为了模拟淮王鱼的生长环境,詹可和先用与淮王鱼习性相同的另一种鱼苗进行研究、反复试验。试验成功后,他又天天乘着船到淮河里去寻找淮王鱼的踪迹、观察其生活环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了很大代价从凤台硖山口水域中捕获到了十多尾小淮王鱼,他欣喜若狂。
他把这些宝贝分别放在几个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鱼儿不但不见长,还死了几尾,令詹可和心痛不已。詹可和认真思考,随后他不断调整饲料配方,还把池水水样送到环保检测部门,查验营养结构与有害成分比例。经过一年多的摸索、饲养,詹可和发现淮王鱼对水质要求很高,特别适合在含氮量比较低的静态水中存活,但接来的繁殖扩大种群试验又遭受了一次次的失败……
繁育的道路是很曲折漫长的,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詹可和从没打退堂鼓,“恢复淮河生态挽救濒危物种开发名水产惠及子孙,如此崇高事业不弄出点名堂,俺决不收手!”他的坚强大义不仅打动了儿子,也感染了很多人。
随着国家对淮河污染治理投入与力度的加大,淮南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下发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于硖山口附近的淮王鱼自然保护区内全年禁渔。詹可和在无数次的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
地僻信息塞,老詹想到仅凭借自己的科研实力,要实现梦想遥遥无期,他决定求助集体的力量。詹可和多方奔走,许多老专家被这个老农民请倾家荡产挽救珍稀物种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许多人答应提供支持。随后,淮王鱼研究所陆续与上海水产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权威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关系,詹可和还邀请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和他的学生到研究所来现场指导,解答淮王鱼等鱼类养殖繁育技术难题。詹可和与他请来的技术团队终于在2001年相继攻克了淮王鱼种鱼培育、催产、孵化等技术难关,历时5年成功繁育出淮王鱼鱼苗,并研制开发出“淮王鱼”专用饲料配方,走出了拯救“淮王鱼”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第一步,令中国整个水产养殖界震撼沸腾!詹可和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咱这些年总算没白活呀!”
“活化石”重现淮河
淮王鱼获救了,此时的詹可和又开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鱼的养殖从实验性质走上规模化、商品化,让这样的美味重新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资,模拟“淮王鱼”的自然生长环境,修建了标准种鱼苗塘、商品鱼精养塘,还相继繁育了江黄颡、凤淮鱼等特种亲鱼,成立了凤台县特种鱼养殖示范基地,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10吨淮王鱼的规模,商品淮王鱼价格在200元左右一斤,满足了周边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级酒店对这种珍稀鱼类的需求,同时也为这种珍稀物种的延续提供了雄厚技术保障。
市场消费火旺,皖北许多规模养殖场对养殖淮王鱼产生浓厚兴趣,詹可和的淮王鱼种苗和商品鱼供应开始获得丰厚回报,每年获利近80万元,陆续还清了借款,还有了一定的积蓄。靠鱼发财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鱼之路的初衷,但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养殖基地的运转,研发出更好的技术。詹可和心中一直认为:“让鱼儿回归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适应大自然,这才是我实现拯救淮王鱼的最终目的!”
从2002年开始,随着淮河水质变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投放几千尾淮王鱼,由于人工繁育难度大、数量少,至2002年底詹可和已累计无偿向淮河放养淮王鱼5万余尾,价值数十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今年8月,当地的一个渔民在县城附近的淮河与支流永幸河交汇处,无意中捕到一条近2公斤重的肥硕淮王鱼,这说明淮河水质已经显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状态下的淮河硖山口保护区已经成为淮王鱼的乐园!得到这个消息,詹可和乐得合不拢嘴,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急忙找到那个捕鱼者,花1000元买下这条鱼宝贝,用网箱把它养在鱼塘里。每天老詹都要探视它几次,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抚摸那条鱼。看到鱼儿欢快地游弋着,老詹摸着白森森的胡茬开怀大笑起来转又喜极而泣:“祝愿你们的家族个个平安,祈盼淮河水清又清!”
淮王鱼放养大功告成,现在的詹可和又开始研究起淮王鱼的历史文化。在渔场创办硖石山庄。在山庄中的一间屋子里,堆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书籍,詹可和意在将淮王鱼的历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又一个秋天来临,胖胖的老詹常一人站在雄伟的淮河大坝上极目四望,一边是无边无际的平畴沃野金色麦浪如潮,平静而尽显妩媚。另一边是柔静伸展的淮河水天一色,鸥鹭翔集翩翩起舞。面对滚滚河水思绪万千,他由衷地告诉笔者:“只要每个人都能提高保护环境和生物的意识,人类今后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其实我做的并不多,只是想给子孙后代一个交待。以后我还会一如继往的观察淮河水质,等到它完全的能够让淮王鱼适应生长时,我就会把我繁育的鱼苗每年投进淮河2万尾,但愿我能看到重现淮王鱼王者风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