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实践育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的育人路径。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首先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实践育人观念;其次是要广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再次要深化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模式,由“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第四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为实践育人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还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欲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高校;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1?03

实践育人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012年,教育部、等国家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2]。由此可见,实践育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的育人路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所实行的“注入式”的教育模式,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考试到考试的教育常态,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培养。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面对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急需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为主,因此,必须建立全新的实践育人体系,只有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实践育人观念

实践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土壤。特别是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实践育人工作时,在认识上比重点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3]。而实际上,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许多做法仍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或是换汤不换药,表面上宣扬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上(包括在课程设置上)与重点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完善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要么阻碍实践育人工作进展,要么导致实践育人工作偏离中心,迷失方向。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在实践育人的认识上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把理论与实践对举。纵观国内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成为高校的各级领导普遍认同并遵循的观念,这也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但是,他们同时认为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理论知识,这自然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也常被弱化,往往沦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与辅助,且人才培养计划内的实验环节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书本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开拓性、探索性实验却被排除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二是把社会与高校对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往往把高校看做是一个有别于社会的自我组织,仿佛只有走出大学校门踏

入社会参加实践才真正称为“社会实践”,而实际上高校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正是受到高校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实践资源被浪费,而高校外部实践资源又面临十分难求的状况,这种不对称行为的长期存在导致了高校实践教育难题始终存在且难以化解。因此,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营造崇尚实践、知行合一的教学氛围,把实践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二、拓宽实践育人平台,保障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育人平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5]。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在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拓展实践平台和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完善校内实训场所硬件设备,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来校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一支“双元双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可采取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通过冠名共建、共享、共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过程的仿真性、准确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二是创新校内实践模式。一方面通过设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以项目化实施方式促进实践育人整体提升,可以分专业、分领域设置不同的创新实践研究方向,学生组建团队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最终以实践成果或科研成果的方式结项,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专业工作室”,“专业工作室”主要以专业为划分依据,承担专业相关的学术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任务,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学术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校级学术技能竞赛为载体,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校内实践育人机制。三是广泛联系社会,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与校外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上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

同时,淡化专业,拓宽基础,打破学科门类间的专业壁垒,对实践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跨专业的院系实践教学中心,搭建融实验设计、实训锻炼、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训练平台,形成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此外,积极做好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特别是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形成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为基本内容的缤纷多彩的实践新格局。

三、深化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育人须从根本上变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而要变革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转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引导他们由“坐”中学的教学观念向“做”中学转变,切实提高实践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首先,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新审视,对现有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实验和实践课时的比重,优化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本校从2008年以来,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广泛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辅修课程+职业技能考试课程+实践环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能落到实处,学校还规定在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其次,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探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课题调研、课题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身能力,再由能力转化为内在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6]。第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合作编写实务类课程教材,合作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双方共同授课。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可适时引入模拟创业实训系统,通过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教学平台,开展企业经营全程业务模拟实训,通过网络平台的模拟实习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现实实习实践资源紧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的监督和管理,达到了以“用”导学,以用“促”学的目的。第四,探索“课证赛”一体化、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考,通过举办课程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将竞赛结果与课程学期考核相结合,促使“赛、学、考”三者相统一。同时可以将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与课程考试相结合,以职业技能考试结果代替相应的课程学期考试成绩,从而实现“课证赛”的有效融合。第五,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新模式。与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全体学生中自主选拨部分学生组建以合作企业冠名的班级,该班级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仍是原所在班级的学生,专业性质不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企业冠名班级的学生。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冠名班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按计划选派业务和管理骨干为冠名班学生授实务类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赴冠名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根据双方意愿,优先进入冠名企业工作。

四、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实践育人效果

科学完善的实践育人制度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保障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践育人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甚至制度缺失等问题,急需充实和完善[7]。首先,要完善管理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组建以学校主要领导为总负责人,以学校教务部门、团学部门及各二级院系为主要成员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指挥,各方分工协作,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提上领导干部的议事日程,从整体上优化配置实践育人资源,狠抓工作落实,逐步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完善实施机制,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制定一套涵盖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育人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采取教训结合、学练并行、知行并重的启发式、向导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自主、自学、互助、互动的学习型课堂[8]。同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水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身阅历。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到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能力、升华自我。最后,还要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实践育人的内在动力,为此,在制度上,为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践育人评估小组,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分科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其中涵盖基础实践能力、专业见习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系统,并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高校二级院系部门实践育人评估工作,对于评估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

五、坚持多方联动,激发主体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欲望。作为实践育人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决定了实践教育人的效果[9]。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城镇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往往从小就缺乏锻炼,缺少劳动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引导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唯有如此,实践育人才有希望。二是坚持教师主导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教育中起引导、指导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实践育人才可能规范开展,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有了积极性,才会发挥想象力,形成创造力,从而促进实践育人有效进行。因此,学校部门应制定措施,激励教师,规范考核。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 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01-10.

[3] 高郁.“大实践”育人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70-71.

[4]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06):25-26.

[5] 郭欣,温暖.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55-56.

[6] 孙素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2):21-22.

[7] 吴刚,等.高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把握[J].教育评论,2013(02):15-17.

[8] 蔡俊华.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2(11):49-55.

[9] 居继清,张华.实践育人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社科纵横,2013(08):156-159.

[收稿日期] 2013-11-15;[修回日期] 2014-01-20

[基金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Q201204);泰州市第四期“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泰人才办2012-11)

[作者简介] 刘尧飞(1982-),男,江苏巫阝州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高等教育;夏慧明(1981-),男,江苏姜堰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