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对单纯性囊肿影像特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6例单纯性骨囊肿患者,所有患者行X线、CT扫描和MRI检查,对该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然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实施治疗,A组46例患者采取激素注射治疗,B组40例患者采取清除病灶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单纯性骨囊肿影像学特点主要为骨干部或长骨干骺端的椭圆形溶骨受损,周围硬化带呈薄层,边界明显,骨皮质轻度膨胀,CT显示囊内为低密度改变,MRI显示T1加权像为中等或低等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高等均匀信号;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78%,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种疗法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单纯性骨囊肿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点,激素和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单纯性骨囊肿的效果明显,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影像资料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

[关键词] 单纯性骨囊肿;影像学特点;激素治疗;同种异体骨移植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051-02

单纯性骨囊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骨科病变,多发于青少年,该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出现的症状较少,多数患者因出现病理性骨折,有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时才到院就诊[1]。临床上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特点对其作出诊断,CT扫描和MRI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病的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2]。临床研究证实手术对单纯性骨囊肿的治疗效果明显,本研究对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6例单纯性骨囊肿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4例,以患者的年龄为标准进行分组,A组患者年龄6~18岁46例,平均(12.4±2.4)岁,B组患者年龄19~36岁40例,平均(25.6±2.4)岁;临床资料显示骨囊肿位于股骨近端的25例,股骨远端的8例,肱骨近端的32例,肱骨远端的6例,胫骨近端的4例,桡骨远端的5例,跟骨3例,距骨的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6例;两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CT扫描和MRI检查,并对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年龄6~18岁者采取激素注射治疗,18~36岁者采取清除病灶联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

1.3 手术治疗

(1)A组46例患者接受激素注射疗法(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法):使用基础麻醉、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法向患者进行麻醉,在X线直视下分别将2根骨穿刺针刺入囊肿底部及其顶部,第一次抽出的液体多呈暗褐色或亮黄色,之后的多为血性液体。使用浓度为0.9%的NaCl溶液进行患者囊腔冲洗,之后以底部穿刺针为引流、顶部针为冲洗,若出现两针角度不同可做适当调整。将适量的醋酸泼尼松龙(10~40 mg/d)从顶部骨针注射。患者复诊时间为注射后2~3个月,必要时可进行再次治疗。(2) B组40例患者给予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疗法,具体如下:在直视下通过刮匙将囊壁纤维组织进行病灶刮除,之后使用磨钻研磨囊壁组织;使用碘酒烧灼瘤壁后,0.9%NaCl溶液进行充分冲洗,最后植入同种异体骨。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Chigira等[3]对骨囊肿愈合的评价准则,I级:治疗后患者病灶处的囊肿清晰可见,无大小变化,并伴有疼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Ⅱ级:囊肿依然可见,但表现为多房模糊;Ⅲ级:囊腔出现钙化硬化,仍有部分小囊腔残留;Ⅲ级:X线显示为囊腔全部消失,愈合彻底,同时无临床症状出现。治愈标准为Ⅰ级为无效,Ⅱ级以上为有效,Ⅲ级和Ⅳ级表示治愈,总有效=Ⅲ级+Ⅳ级。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点

X线表现:病变位置在长骨干骺端,向上可扩至骨骺,向下可扩至骨干,病损主要是单房性、中心性、椭圆形的边界,清晰可见,较正常髓腔密度要低,外有薄层骨硬化边缘。18例X线表现出悬片症(图1),骨片难以从皮质上游离出;28例X线出现碎片陷落症(图2),病变内碎骨片受重力沉落在囊液中;23例囊肿壁形成骨嵴,X线呈多房性影像。CT表现:多呈低密度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缺损,病变区局部骨皮质变薄,呈囊性膨胀,囊肿内为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后囊肿无明显变化现象。MRI表现T1加权像为中等或低等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高等均匀信号,病理性骨折患者表现为骨折碎片,增强扫描后病灶未得到强化。

2.2 临床治疗结果

86例患者获得随访调查,时间为1~2年,平均1.5年,调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78%,B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两种疗法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 = 0.47),见表1。

3 讨论

3.1 单纯性骨囊肿

单纯性骨囊肿作为一种骨科良性病变,成人较为少见,多发于青少年时期。目前有关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部分研究者[4]认为骨内血管末梢阻塞和血液瘀滞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它和炎症或肿瘤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有关[5]。单纯性骨囊肿一般不表现出特异性的症状,患者一般在发生病理性骨折后才通过影像检查诊断得出,因此多数都带有外伤。

3.2 影像学特点分析

临床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即可很好地对该病作出诊断,但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来说单单依靠X线无法确诊,因此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6]。本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了X线、CT扫描和MRI检查,对该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探讨和总结,其主要的的影像特点是骨干部或长骨干骺端的椭圆形溶骨受损,周围硬化带呈薄层,边界明显,骨皮质轻度膨胀;CT显示出囊内为低密度改变,如果病灶在骨盆,CT扫描可对对囊肿形态和病灶部位进行判断,从而指导治疗;MRI显示T1加权像为中等或低等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高等均匀信号,并可对囊内的液体成分进行分析。上述影像学特点可以为今后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