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判让你神清目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判让你神清目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认清“平淡无奇”的学校教育生活表象背后所暗藏的道德教育的谬误。学校管理,需要我们用研判的眼光去审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研判,正视问题,敢于面对,科学思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 研判 校园管理 教学质量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是“生活德育论”代表人物高德胜博士的一本著作。他通过对学校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生活细节的关注,分析,以教育家敏锐的触觉,帮我们认清了“平淡无奇”的学校教育生活表象背后所暗藏的道德教育的谬误。掩卷沉思,我顿悟:学校管理,需要我们用研判的眼光去审视。

一、研判“平常事”,你能小中见大

小细节,大问题。在校园生活中,小学生见到老师行队礼老师却不回礼,这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事情,却能从中发现出许多教育问题: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学生不够尊重;教师的不礼貌行为反过来又影响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高德胜博士对教育细节关注的精神和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相信它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更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渗透着教育。学校的管理应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者就是鲜活的教材,为师者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如果我们用研判的眼光去审视学校生活中的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我们就会有新的思考与收获。

二、研判“形象事”,你会求真务实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求真务实。细细研判现实学校教育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虚假的教育还大量存在。高德胜教授就当前公开课的虚假教育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公开课本是教师进行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推广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兴师动众地选教师、选学生、选内容等弄虚作假的环节大大削弱了公开课的生命力。这种过度包装,让“劳民又伤财”的公开课价值微乎其微,而它带来的危害却很深远。

1.为了公开课,老师有时把自己所带班的学生给“晾晒”,有时把“差生”“过滤”掉,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公开课成了尖子生展示、差生陪听、中等生呆坐的平台,学生在公开课过程中完全被工具化了。

2.公开教研的泡沫越多,教师受害就越深。这种虚假的公开课不是教师日常教学状态个性化的体现,也不是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周密设计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可能妨碍学生的即兴发挥,所以听课教师难以取得值得推广运用的真经。由此看来,这种公开虚假、掩藏真实的公开课,确实需要我们改进。

教育科研的形式主义同样令老师反感。科研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本目的则是为了_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一些学校的科研课题却不是基于解决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目的电没有指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异化成了“科研兴校”“上等级”的装潢和点缀。如此“科研”,必然特别注重“开题”和“结题”的热闹轰动。“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和“原则”阐述得详之又详,“方案”的实施过程则若有若无,好比蜻蜓点水。有些标榜“管理改革”“教改实验”之类的课题,虽然“立项”了、“开题”了、甚至“结题”了,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却“涛声依旧”,依然“初衷不改”。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的基本责任。要使“千教万教”得到“教人求真”的实际成效,教师必须先在人格上、职业道德修养上教自己“求真”,以“真”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求真必先求实,学校必须走实实在在的教育之路,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做实每件事。教师也必须走实教育教学的每一步,真真实实自我备课,实实在在上课,搞真实有效的教育科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教好学生。

三、研判“惯性事”,你将事半功倍

回味此书所讲的20个德育细节,它们无不是我们日常学校教育生活的“惯性事”。因为大家都这么做且没有看出问题,所以就成了惯性。正是这种惯性思维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弄混了我们的头脑、麻痹了我们的神经。

传统备课,许多教师是以应付各种检查而在抄教案,那是有形而无心、耗时耗材而无效的备课。即使有的教师是为了上课而备课,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是侧重于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系统性上,而无暇顾及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课后的反思总结。很显然,这样的备课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经过实践验证,现今实施的集体电子备课模式操作更方便、更迅捷、更高效,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充分发挥了老师们的创造性。资源加个性流程的备课模式,更有利于老师们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和学法进行研究,切实促进了教师科研、教研意识的增强,有效确保了备课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实,我们现今学校教育生活中类似传统备课的“惯性事”还很多,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研判。我们要正视问题,敢于面对,科学思索,勇于实践,切不可人云亦云,也不能随声附和,更不能拾人牙慧。

学校应该是一棵扎根土地的大树,尽管枝叶随风摆动,但自己的根没有动摇,这样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