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的长与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的长与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当辩证看待新闻的长与短,如果无条件地强调“短比长好”,新闻报道就很可能会陷入误区。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看待新闻报道篇幅的长短已经比较理性和客观,对新闻的关注焦点也已经不再是报道篇幅的长短而是新闻的可读性及社会意义了,毕竟,读者喜不喜欢看,社会效果如何,才是衡量新闻报道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准。

长与短的纠结

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他在文章中说:“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更强调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于是,新闻要短,就成为国内新闻写作最为公认的标准之一,被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理论研究者奉为圭臬,他们坚信:新闻是给读者看的,而文章长了就没人看了,有人甚至把长新闻比作面目可憎的八股文。国内最权威的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更对获奖作品规定了严格的字数限制。出版社在出版优秀新闻作品选集时,也一律照此规定办事,绝不敢有丝毫放宽。

既然从新闻理念到制度环节都在大力倡导写短新闻,按说长篇幅的新闻早就应当从报纸版面上绝迹了。然而有些吊诡的是,在我国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长新闻虽然名声不佳,但在主流媒体中却并不鲜见,许多甚至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名篇,受到读者的欢迎。而官方似乎也从未以篇幅为由对这些名篇予以责难或限制,反而给予诸多褒奖。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的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约1.4万字,被奉为中国式人物通讯的代表作及写作范本,成为举国学习的名篇。上个世纪90年代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约1.2万字,推出了新时代的“焦裕禄”,同样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大众日报》今年4月18日刊发的长篇报告文学《辛卯找水打井图》,约1.6万字,篇幅之长可以说创该报几十年来单篇报道之最。这篇报告文学以故事化、纪实性、细节式的表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个为缺水山村打井找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并且受到国土资源部和山东省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

如果说国内绝大多数媒体目前还只是把超长新闻报道作为“重磅武器”,偶尔为之的话,那么近些年一些新锐媒体则主要以刊载长篇报道而备受关注和争议,其代表媒体主要有《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冰点》等。《南方周末》的一个重要的报道理念是篇幅服从于内容,他们往往用一个乃至几个整版的版面来报道一个热点焦点事件,这也使他们成为国内被转载率最高的报纸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打破了人们对长篇经济报道枯燥难读的固有印象,虽然这两张报纸的大部分文章都在3000~5000字以上,然而这些报道从内容到文体都屡有创新,事实与观点水融,写作不拘一格,颇受业界及读者好评。《冰点》则以每期一个整版9000字左右的篇幅报道“热点”之外的新闻人物和事件,坚持近20年,以敢于直言、关注民生而成为《中国青年报》的品牌专刊。

目前虽然还无人公开挑战新闻“短比长好”的铁律,但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看待新闻报道篇幅的长短已经比较理性和客观,对新闻的关注焦点也已经不再是报道篇幅的长短而是新闻的可读性及社会意义了,毕竟,读者喜不喜欢看,社会效果如何,才是衡量新闻报道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新闻规律的层面,对新闻报道的长短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把握。

长与短,辩证看

从一定意义上讲,争论新闻短些好还是长些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按常识当然是新闻越短越好,这样既节约人们的时间又节省精力,何乐而不为?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短”,而在于“能不能短”,能不能在短的篇幅内表述出你要报道的新闻内容。因此,应当辩证看待新闻的长与短,无条件地强调新闻报道要短很可能会陷入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把短新闻与信息量大画等号。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报纸是新闻纸,信息量越大越好(这是对的),因此在有限的版面上应多登几篇短新闻,增加信息量。这种说法从广义上说也不错,但如果所谓的短新闻名不副实,篇幅虽短但信息量很少甚至为零,那么,再多的“短新闻”累加也不会为报纸增加多少信息量。而《南方周末》关于孙志刚事件的长篇连续报道导致了我国强制收容制度的废除,开启了公民参与机制的形成趋势,谁能说这样的长篇报道信息量不大呢?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大多数获奖的调查性报道都是超长报道,一般要经历数月乃至数年艰辛采访而成,其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报道长短与信息量大小绝不是正比例关系。

误区之二是把短新闻与文风好画等号。有一种观点认为写长新闻说明文风有问题,助长了大话、空话、官话、套话的泛滥,而短新闻理所当然地代表了清新的文风。对那些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所谓“长新闻”,我们自然要坚决反对,然而也有众多质量上乘的长新闻内容扎实丰富,文风朴实无华。比如上文提到的大众日报《辛卯找水打井图》,虽洋洋近2万言,却是几名年轻记者历时月余,行程4000公里,深入6市12县27个偏远山村采访浓缩成的新闻精品,整篇文章像一串珍珠,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起来,这样的长新闻难道能说文风不好吗?而恰恰有相当一部分会议新闻和工作总结式新闻,篇幅虽短,但通篇空话套话,恰似微型“八股文”。因此,评价新闻报道文风如何,应就报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绝不能机械地用报道篇幅的尺子来“度量”。

误区之三是把短新闻与所有新闻体裁画等号。1984年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新华社在几分钟后就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仅有66个字的快讯,这条短消息获当年中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特等奖。这样的现场突发新闻自然是越快越好,越短越好。但如果推而广之,把“快”和“短”作为衡量一切新闻体裁的标准,就不现实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有14个奖项,突发性新闻报道奖一般篇幅较短,而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专题报道奖等篇幅则较长,因为庞大的内容决定其不可能在较短篇幅内容纳。因此,要求把新闻尽量写短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往往把对现场新闻、突发性新闻的特殊要求扩大化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不同新闻体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包括篇幅),而不是削足适履,对不同体裁使用同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