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写作教学”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写作教学”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大写作教学”是指以写作教学的课堂为轴心,再辐射于关涉写作教学的全部活动领域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写作教学存在着“慢、差、费”的现象。近年来,尽管许多写作教师在力图探索写作教学的改革,但现状仍然令人不容乐观。笔者以为,要想使大学写作课真正服务于学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实施“大写作教学”。

一、“大写作教学”的针对性

“大写作教学”主要是针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封闭性和被动性而提出的。

1.封闭性

大学写作教学的封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把写作教学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忽视了写作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为地割裂了作为写作主体的大学生和作为写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尽管大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不少写作课教师还是拿着“讲义”进“讲堂”,教学方法还是“满堂灌”、“填鸭式”,大讲特讲写作的基础理论,大讲特讲各种文体知识,而全然无视写作的肥沃土壤――社会生活。

其次,写作教学的封闭性还表现为重视对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讲述,而忽视了学生写作技能的历练。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很强的实践性。全面、综合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专门化、系统化训练,是写作教学的根本层面,也是写作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写作是人的综合性知识(包括智力)转化而成的能力,是作者才、胆、力、学、识、器等品质和因素的总体现,是用语言文字记事、明理、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一个人学习写作知识并不难,难就难在从理论、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活动――即写作实践来实现。中文系的学生有厚厚的写作课笔记却从不动手写作的大有人在,即使有些同学写了习作却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和批改,只能是瞎子摸象、信马由缰,因为很少有专门的辅导老师给学生提供示范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高效的写作指导。这样,四年中文学下来,却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字,呕心沥血凑成一篇,也是文难通、字难顺。

2.被动性

人既是一种与外界共存并被外界所包围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进行自我改造和塑造的主观存在。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写作理论和写作知识的存储器。大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还停留在理想阶段,写作课堂并没有向学生开放他们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生在被动中写作,既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又阻碍了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许多大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没有创作的冲动,也缺乏创造的灵感,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写什么,于是干脆不写。偶尔有老师的习作作业,也是疲于应付,要么抄袭剽窃报刊杂志上的成文;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要么信手写来,交了作业完事。写作考试最集中体现了大学生被动写作的痛苦。考场上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只是为了谋求分数,不至于不及格而补考而扣发奖学金。为此,要么挤牙膏似的凑字数、拼段落,没话找话,废话连篇,敷衍成文;要么写一些假、大、空的文章,唱高调、说空话,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胡编乱造,“为文造情”,缺乏灵性。毕业之后作了中学语文教师,不会写下水作文,指导学生作文也只能是拿自己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死板僵化的写作知识教学生一些文字编织术,让这种被动写作的痛苦代代沿袭,贻害无穷。

上述写作教学的封闭性和被动性是相互联系着的,正因为封闭,学生被局限于写作课堂和写作教材的狭小圈子里,写作活动就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正是被动写作的痛苦,让学生远离了人文精神的习染,人格个性得不到很好地张扬与发展。

二、“大写作教学”的理念

1.学生需求观

具体说来,大学生的写作需要可分为现实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当代教育哲学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由传授知识信息为主,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自由地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使写作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工作中要从事大量写作,如科研报告、经济信息报告、市场信息反映、学术论文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计划、总结、各种演讲稿及大量公文等,不会写这些文章,就几乎无法工作。谁写的好,谁就能把信息与观点及时地、准确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就意味着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反之,如果写作能力不强,就会使其他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而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基于这种现实的需要,“大写作教学”要求我们写作教师既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些现实的需要,以引起学生写作的有意注意;同时又要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性的训练,把一个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供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相对于现实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则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自古以来,写作史上就有“忧郁造艺”、“发愤著书”的传统。西方有尤维纳利斯的“愤怒出诗人”,有叔本华的“苦闷的象征”。在中国,先后有屈原的“发愤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刘勰的“发愤托志”,韩愈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李贽的“不愤不作”等,无不昭示着作者写作的精神渴求。

当今的大学生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其家庭背景和人生轨迹的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异彩纷呈的,其心态流程也会是复杂纷繁的。他们有抒发其青春壮志的冲动,也有宣泄其苦闷彷徨的欲望。基于此,我们的写作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准确把握不同个体的心态流程,及时地捕捉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心灵的撞击和感发,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写作,用“激情”写作,用“生命”写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图文、音像并茂的多维立体情境,进行虚拟性的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心理接近型题材,让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责任心和同情心等道德因素,让他们通过习作去释放精神上的渴求。

总之,学生需求观是“大写作教学”的根本,真正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中的“实用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2.全方位开放观

(1)思维开放。在封闭式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永远是单一的、僵化的。“大写作教学”则要求学生思维的开放,要求放开学生手脚,打破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其写作智慧。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积淀和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再造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会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带着充分的“心理自由”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

(2)教法开放。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教学方式。除了必要的启发式讲析外,写作课堂上可以开展自读探究、切磋讨论、质疑解疑、习作评论、影视评点等多种活动,课型可以有自由观察课、材料搜集课、联想想象课、语言积累课、口语表达课、自由习作课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自由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既掌握了写作的基础理论,又培养了写作的能力。

(3)课堂开放。写作课堂以教室为中心,但又不仅仅囿于教室之中,教室以外的校园、校园以外的社会都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大课堂。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社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文学创作、演讲赛、辩论会、诗朗诵、剧本表演、各种文体的习作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个性、展示能力的舞台,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深入工厂、农村、军营、社区去实地考察,使他们具有较多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现实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写作资源库。学生只要走进去,视觉所及、听觉所及、触觉所及,灵心一汇,信手拈来,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好题材。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放眼看世界,学会把广大的世界浓缩成狭小的一隅,把宇宙的大空间浓缩成一个生活的小窗口,不管是歌颂还是批判,不管是高歌还是悲吟,都是来源于生活,发诸于内心,让大学生的习作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4)学科开放。写作教学不仅仅是写作课和写作教师的责任,中文专业的所有学科都应该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大课堂。文学概论探讨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各类文学课展示给学生古今中外的文学流派、名家名篇;美学向学生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分析人物的心理特质;汉语课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逻辑学教会学生在写作时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等等。还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选修课都与写作密不可分,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渗透写作意识,每位学生都应该带着写作的意向去学好本专业的所有课程。

(5)写法开放。“大写作教学”应该淡化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强调让学生“自由为文”。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创造活动,不论是写作的客观环境还是学生的主观心灵都要有必要的自由空间,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放开心灵去写,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写我魂”。这样的习作才是真正的“有我”之作,才是纯天然的“绿色习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黄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