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最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18日,我参加了学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所上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获得一等奖。用心准备、精心设计、潜心专研,是我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心、神、情、与我深度融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为学生后面学综合数列的求和做了铺垫,重点是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简单应用,难点是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公式应用中对q与1的讨论。这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一、生动引入课题

在备课上,我对如何引入课题,如何设计问题,例题的一题多变、练习的梯度设计、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板书的设计等,都很用心地去思考了。比如设计如何引入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讲述了“国王与麦粒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且故事内容也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5个问题: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按智者的要求到底需要是多少粒小麦吗?

问题2: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问题3:如果我们把(1)式每一项都乘以2,得到(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4:将两式相减,得到什么呢?

问题5: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乘以3可以吗?

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后,就为后面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了铺垫。由于备课的充分,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老师与学生的自然流畅的问答全面落实目标中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二、全面落实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数学公式教学课,所以强调学生对认知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所以,我在公式的推导及证明中舍得花大量时间,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学习,而这,正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实践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其价值远远超过公式的应用。

三、有效破解例题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集知识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这道习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题目的本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到成功感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好机会,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方法解题,有没有其他结论,可不可以改变题目相关条件等,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问、有感而究,深入理解题目的本质。例如:

例题1:求等比数列 的前8项的和。

本题学生通过读题、审题,很容易找到解答的方法: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此题关键就是找出题目所蕴含的条件,然后选择恰当的公式。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出示一组变式练习:

变式1:求此数列第5项和第10项的和?

变式2:此数列前多少项的和等于?

变式3: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q=,S5=-求a1。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把问题的本质揭示出来: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运用方程思想即可。

这样,对一个问题,我们本质讲清楚了,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解法也就清楚了,只有这样,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才可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尚存在很多不足,我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发现”环节尚显生硬。本节以故事为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却在求和公式的推导中错位相减法的发现,我是直接切入的。这个“发现”不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神奇,而求知欲可能会因其“技巧性太大”会逐步消退,这种技巧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消化。

2.尚未真正做到“以学为本”。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降低本身的姿态,与学生站在共同的起点上,充分享受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这要求自己应克服两种思想:一是认为所有的知识都简单,没有研究的必要;二是认为学生不开窍,怎么说都不会。

3.练习设计尚不全面。例如,练习2中,在等比数列{an}中,

虽然课前我已预设到学生在完成练习(2)时有难度,就是在计算时必须用到一个立方差公式,而学生原先未学过。所以我在该题后给出了备用公式,可是学生没有反应过来,不能完全理解,导致学生挂黑板了,最终,我的课也不得不延时了。

总之,“勤思考,多总结”是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习、多思考,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要摸索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努力让我的数学课成为生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