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向更辽阔的自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向更辽阔的自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看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人文。但这些不是当下每天生活的内容。在新的时空把传统的东西引入进来,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有活力的文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7月8日,清雅疏淡的杭州西溪悦榕庄,朱哲琴,这个十多年前以《阿姐鼓》雷电般闪击我们魂灵的女子,谈及民族艺术的保护,清醒而坚定。她当然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但她更清楚这些文化不能被“供奉”,它需要在外界的“点化”下,融入当地经济生活,有益于民生的改善。良性循环,方能抵达保护的真义。

不让时光河道干涸

2009年朱哲琴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邀请, 担任“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发展亲善项目大使,奔走于云南、、贵州、青海、内蒙五省份。深入民间之旅,多是艰辛。有一次团队去考察一个烧制黑陶的偏僻村庄。那次经历,让朱哲琴大为动容。车子在开往村庄的路上,恰巧碰到修路,一路限行,他们且行且停,两个小时才走完平时半小时的路程。村庄烧陶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传统造型有火锅、酥油茶罐、茶壶等。一直以来村里人就靠着这门传统手艺过活,而目前只有89户村民还在烧制黑陶。这些陶土在微微浮动的尘埃里默不作声,它们带着古老的印记,如同河水顺流而下,时光在那里被无限拉长,让人动容。

朱哲琴感觉自己所做的就是不让这条河道干涸。“民族文化属于人为的可以去影响的东西,我们只能尽量保证自己能做多少是多少。”朱哲琴承认很多东西不是永恒的存在,都是在发展变化中,这是正常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不那么快地消失。

从对民族艺术的欣赏,到投入真情关注与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于更本真更质朴的民族艺术土壤中,朱哲琴收获了精神上的丰足,她开始从“我”的信仰中走出,学会“我们”的协作,开始学会运用一流的团队资源去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保护民族文化就是要把它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角度保存下来。通过近年来的思考,朱哲琴梳理出了两条路线。第一个就是保存、保护。她带领团队对优秀的民族艺术进行原汁原味的记录、整理、认定,通过“一加五”传承计划,即一个传承人带五个新生力量,尽可能地把原初的状态保存下来。第二个就是把传统的元素、素材跟时空相结合。对传统最大的保护就是一代代人不断地使用,不停地启发创造,才能生生不息。“原封不动的文化蓝本必须要存在,但是与每个时代互动才是真正活的东西”,“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方式。只要条件许可,民族文化保护者需要动用尽可能多的手段,为我们和后代保留下珍贵的文化遗存”。

“不是靠我一个人推动,而是很多人”

在朱哲琴看来,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没有跟那个时代融入,没有给人启迪,那这个文化本身是脆弱的。朱哲琴现在希望通过在音乐上的尝试,找到传统文化互动我们当下甚至未来的可能。在今年即将发表的新唱片上,她做了一个实验,双CD,一个是采样,另一个是对照做的新东西。“我们去看西方新的东西,比如意大利的时尚,其实很多都是从传统来的,没有凭空而来的东西。我觉得中国当代再不面对自己的创造,那就只剩翻版了。菲律宾的音乐一直在做翻版,它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但就是出不了自己的特色,都是在唱别人的歌。它的观念就是模仿,但是模仿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目标。”

朱哲琴和她的团队就想尝试,从生产力本身来改革原有的生产系统,从而达到就地保护民族艺术的目的。中国的手工业者、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目前是以低廉成本取胜,当人们讲到质优产品不会提到中国,而是意大利、日本。我们怎么通过努力来全面提升。朱哲琴明白这需要资源整合,“不是靠我一个人推动,而是很多人,在每一个环节都连接,才能推动。我自己比较鼓励当代做公益要用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做。”

要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相关联。譬如有一流的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参与,让我们的民族工艺品就在当地生产,产生的效益回流给生产者。这样民族艺术自然有竞争力,传承也有了动力。“保护一定是里应外合的,任何事情要改变,如果自身没有改变的动力,外力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不相信这样的改变是彻底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思维上,朱哲琴超越了保护的“原教旨派”与“古为今用派”,她尊重传统,同时让传统自然流淌于滋生它们的土壤上和乡民的生活里。

“这是一个机缘,我做民歌,十几年前到这些地方旅行采风,我的创作与它们息息相关,我也知道这些文化怎么样可以丰富和改变人的一生。不要说的这么伟大,我要去帮助谁,而是我们要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经历过声名大振的人生阶段,朱哲琴“望远”的目光最后仍是收拢回来,当一种文化本身不能使我们内心更加富足和快乐,这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当然存疑。

“望远”,让朱哲琴走向辽阔自己。她深信,做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是“帮我们自己的生活多一些美丽的东西,而不只是单一的潮流和金钱导向。而且我在做这个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不只是汉文化,而是多元的文化。我们本身的价值观,其实是在暗流里受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中国如果丧失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就不叫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