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口服消栓肠溶胶囊0.4g(2粒),每日3次,连续14d。对照组口服脑复康片0.8g(2片),每日3次,连续14d。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8.2%(P

[关键词] 脑梗死;消栓肠溶胶囊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72-01

自2006年2月~2008年9月,我们用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确诊。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3±14)岁,病程(2.7±0.5)d。对照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4±13)岁,病程(2.8±0.4)d。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消栓肠溶胶囊(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g(2粒),每日3次,连续14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复康片0.8g(2片),每日3次,连续14d。

1.3疗效判断标准

(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超过9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为4~5级;(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或以下(包括死亡患者)。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P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4天评分均有改善,其中以治疗组较为显著(P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梗死的发病正在逐年增高;由于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较高,给社会、家庭、个人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溶栓,但很多患者往往很难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基层医院就更难开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除常规的甘露醇等降颅内压、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脑蛋白水解物等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以外[3],另外也有人开展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等[2,4,5]。上述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需要一定人员、设备等条件,在基层医院如二级、一级医院大力推广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口服消栓肠溶胶囊,其方法简便易行[6]。

消栓肠溶胶囊是由黄芪、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组成的一种中成药。黄芪可抑制血栓素(TXB)的合成,抑制血小板内5-羟色胺合成和释放,而且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抗凝、促进微循环双作用;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消除氧自由基,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脑缺血损害。黄芪还有补气作用,通过补气可增强生理功能,能量代谢得以加强,病变部位微循环得以通畅,从而使存活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地龙具有激活纤溶酶的作用,能溶解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同时可软化血管。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均具有活血、凉血、祛瘀、通络、行气等作用[7]。这几种中药制成的消栓肠溶胶囊,服用简便,进食困难者可通过鼻饲给药。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且疗效确切,尤其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郭桂香,朱世津,徐平,等. 卒中单元治疗管理模式用于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新医学,2008,39(10):662-664.

[3] 吴振东,陈汉波,吴振雄. 低分子肝素钠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50- 151.

[4] 宫丽娅. 56例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 广西医学,2005,27(6):891-892.

[5] 杨淑梅.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学创新研究,2007,4(5):12-13.

[6] 雷昭怡,郑文进,曾宪杰,等.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438-439.

[7] 雷戴权. 中药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6-88.

(收稿日期: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