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身价不凡的掐丝珐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身价不凡的掐丝珐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掐丝珐琅,乍听好像很神秘,其实它就是我们俗称的景泰蓝,近年来,掐丝珐琅的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

掐丝珐琅拍卖行情好

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人,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景泰蓝。

明代初期掐丝珐琅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延至景泰年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宫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该类掐丝器。它是用薄而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掐丝珐琅在宣德时期已有相当成就,至景泰年间则更加繁荣并高度成熟,因当时釉料多呈蓝色,故俗称“景泰蓝”。景泰以后,这一工艺品种的花纹更繁、釉色更多、工艺更细,到乾隆时期达到了又一巅峰。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这些器物不直称景泰蓝,而称之为掐丝珐琅,这并非故作神秘,而是将之与当今工艺品市场中大量且廉价的用机器等先进生产工具制作的景泰蓝区分开来,主要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掐丝珐琅。这些掐丝珐琅的生产和流传数量有限,而且多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贾之珍藏。当时的工艺极其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如人物、走兽、各色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所以,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掐丝珐琅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而且当时的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亦大。其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掐丝珐琅这些年行情逐渐启动。2002年,在中贸圣佳秋拍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开光御制诗句方壶,成交价仅为55万元,而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这件物品成交价上升为190万元。另外,在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罐成交价达1140万港元。2006年9月,北京嘉宝拍卖会上,一件清代御制铜胎鎏金掐丝珐琅熏炉以1000万元成交。

2007年6月巴黎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鹦鹉连雀笼,以超过原先估价约30倍折合人民币约2048万元成交;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鸭形提梁香炉,以折合人民币约1150多万元成交;另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拍出了约合人民币6500多万元的高价。2007年11月,一件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缠枝菊纹六方盒在北京长风秋季拍卖会上以369.6万元成交。2008年6月,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在中贸圣佳春拍会上,拍出了9072万元的高价。2009年11月,清乾隆仿掐丝珐琅粉彩寿山福海双龙耳盖瓶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成交价是1792万元。

据记者了解,2010年11月,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两件精品,一件是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镶铜鎏金三羊盘螭贯耳大瓶,估价200万-300万元;另一件是清乾隆御制铜鎏金珐琅嵌宝、石料西洋式座钟,估价800万-1200万元。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则以1.295亿港元(合1670万美元)的成交价由刘銮雄先生拍得,创下掐丝珐琅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掐丝珐琅鉴别

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被再次激发起来。如何收藏掐丝珐琅,北京藏家付先生说,要避免景泰蓝工艺品冒充古董。

付先生说,由于国内掐丝珐琅收藏升温,使得仿制品出现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口的景泰蓝工艺品大量回流,这给收藏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他说,建国后景泰蓝成为国家长期出口的工艺品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急需大量外汇,为了换取外汇,建国之后中国专门生产景泰蓝工艺品,通过香港转出口换取外汇,前达到顶峰,远销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时生产的工艺品中,有大量仿古工艺品。如目前北京古董地摊上还可见到这种带包装的仿制品,往往被人误认为古董。殊不知,真正的古董与仿制品两者之间的价值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对于普通买家来说,仅仅从外表来看,很难区分开来,这往往会使得不明就里的藏家上当受骗。

付先生表示,他曾在一些公开拍卖场合看到过回流工艺品当成古董参加拍卖的情形,他说:“有些掐丝珐琅标明为出自清朝,但细看之下,却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景泰蓝工艺品。这并非卖家在蒙人,很有可能他们从国外收购过来的时候,就没有搞清楚。”真正具有文物价值的掐丝珐琅,其市场价高达几百万、上千万元,而品质极高的景泰蓝工艺品也就值十几万元,普通的不过几千元甚至更少,两者价值差别巨大。由此看来,如果藏家将仿品、工艺品当成古董买回来,轻者损失不小,重者有可能会倾家荡产。

另有业内人士提醒说,掐丝珐琅的价格攀升,也使得市场出现一些仿制品,有些高仿品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对于一般的藏家来说,很难辨别。如果买到这样的赝品,无疑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付先生说,收藏掐丝珐琅,必须做到懂行,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他说,其实区分真假并不难,但关键要掌握一些技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沙眼现象。他指出,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沙眼现象,针眼般大小,是由于古时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而产生小孔。而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沙眼现象减少。建国之后,沙眼现象几乎可以杜绝。“如果看到一件没有沙眼却又号称是古董的景泰蓝,则要当心了,很有可能是丝毫不具备艺术价值的现代工艺品。”他说。

另外,相比较而言,现代工艺品器物轻、薄,纹饰简单掐丝明显不规整,其艺术价值与古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镏金基本都是电镀金,不容易脱落,但往往泛出一种艳俗的光泽,批量生产痕迹很重,难寻艺术价值。

其实,要真正成为行家,付先生认为要了解不同时期掐丝珐琅的具体特征。时代特征比较鉴定一般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纹饰图案和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掐丝珐琅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由此可见其主要步骤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等五道工序,而各个时期的工艺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如果能够准确掌握各个时代的工艺特征,对鉴别藏品真假大有帮助。

付先生说,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他举例说,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螭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在观察珐琅釉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器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鎏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近现代采用电镀工艺,金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