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饱满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饱满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好普通话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新世纪的世界潮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口语使用的范围和频率远远超过书面语,人际沟通、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对外谈判、竞争上岗、求职述职等活动都要求我们切实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开设普通话课程,考普通话等级证书,已成为高职校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常规举措。但由于专业、专职普通话教师的缺乏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多由语言面貌较好的语文老师兼任,教材多用省编《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当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基本情况如下:在内容安排上,将“普通话课”开成“普通话应试辅导课”,把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培训混为一谈,以测试为教学着眼点,以达标过关为目的,主要落实声韵调、轻声、变调、儿化、“啊”的变读等一些语音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对某个具体的语音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老师讲一讲,领着学生读一读,练一练,磁带放一放。如此功利直接的教学内容,随意而单一刻板的语音训练,使普通话课堂显得单薄单调,淡然寡味,效率不高。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课堂变得饱满高效呢?

一、以“练”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

衡量学生普通话水平是衡量学生口语表达即读和说的技能,而非理论水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突出一个“练”字,练是普通话教学的核心。

(一)“练”,应以理论指导为前提

普通话教学以训练为主,但不可脱离理论指导,把普通话课上成纯训练课。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授是必要的。“语言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理论。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言教学改革的新主张及对改革的合理性的预断,都离不开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1]没有理论指导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理论指导常常能为技能训练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比如本省学生普遍存在后鼻韵不会发的难题,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前后鼻韵在归音上的差异——前者为n,后者归音为ng,掌握了这一发音要领,难点就不攻自破了。在普通话教学中,理论知识是前提(当然,基础理论讲授不需追求高深和面面俱到),能力训练是归宿,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好,示范也好,都是围绕指导学生训练展开的,都是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服务的。只有通过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反复练习实践,学生才能获得运用普通话、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练”,采用“一条主线,两个贯穿”

1.“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指从单一要求到复杂要求的语音学习训练主线,即单音节词的声韵调——音节连缀后的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等)——短文朗读的技巧、轻声的规律、“啊”的变读——说话的要求技巧等。

其中声韵调的教学可以先从声调入手,声调直接关系到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语言面貌,如果一个人的声母韵母都准而声调不准,我们会觉得普通话味儿不正。而本省不少学生存在着上声(正确的调值为214)读成21的调值、阳平(正确的调值为35)读成34调值的不规范现象。因此有必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声调问题引起重视,掌握好四个调类和调值。接着学习声母,主要关注三组舌尖音(d、t、n、l,zh、ch、sh、r,z、c、s)的不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最后学习韵母,单韵母的发音要让学生抓住开口度、舌位、圆唇等要领;复韵母的学习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同于单韵母的“动程”内涵及要求;鼻韵母的学习则突出前后鼻韵的归音差异。

而在短文朗读教学中,应增加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技巧的学习。长期以来,语文基础教育重读写轻听说,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普通话语音教学渗透少,多是作为语文知识来教学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在很多时候也只是为分析课文而做的熟悉文字的准备工作;许多语文教师自身也不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发声、换气以及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问题,因此对朗读本身要求不高、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足,所以,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念字式地完成朗读的过程,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也谈不上鲜明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美感。鉴于此,普通话教学要把这一空白填补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说话教学中,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不太会说的状况,需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比如叙事为主的要突出“六要素”,议论性的要突出观点、依据等,让学生“会说”。

2.“两个贯穿”

“两个贯穿”是指在贯彻“一条主线”过程中,始终穿插朗读、说话活动,进行发音训练和正音指导。考虑有二:其一,普通话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范畴,实践性、技能性是该课程的特点,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进行读和说的表达。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朗读和说话活动,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其二,良好的口语表达离不开声韵调、语流音变、朗读技巧、轻声规律等诸多语音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但在单一的语音知识点的教学中,单调枯燥的发音与反复的辨认和记忆,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应付的心理。那么,若能把单一语音知识点的学习和故事性、抒情性、思想性、时代性的朗读说话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使课堂内容变得相对丰富;又可在实践中强化所学知识,突出应用性,促进学生对普通话的语感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性、多样性、趣味性元素

按照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教学,可让课堂变得充实有序。但仅有语音知识学习和训练的课堂是平淡无味的,打造饱满高效的普通话课堂,还得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性、趣味性、多样性等元素。

(一)灵活拓展训练材料,进行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包括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丰富课堂内容的需要,更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需要。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朗读作品

教材中许多朗读作品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很适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篇文章,可触发的话语点很多——谈感受感想,点评思想性艺术性,分享见闻,讨论问题……挖掘可深可浅,拓展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朗读屠格涅夫的《麻雀》,可问学生:文中哪段文字最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多半会回答第四、五段最让自己感动,因为母麻雀怀着巨大的惊恐却奋不顾身、用微小的身躯去阻挡狗嘴的母爱令人震撼!老师提出: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是关于穿山甲母亲保护腹中孩子的,令人非常震撼,知道的同学可否为大家讲一讲?若时间允许,老师还可继续拓展:在平常的日子里,这样的险境并不多见,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常和琐碎,你有过什么被感动的体验?父母爱子女,至真至诚,可是有些子女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因无理要求不得满足当众打母亲耳光甚至杀害双亲的,这些极端的例子固然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对父母有语言暴力、只知索取不懂体贴父母的也大有人在,学会爱的前提是要懂得感恩……这样的拓展可改变课堂单纯进行语音训练的枯燥单调感,丰富学生的见闻和思想,同时,给学生创造多个口语练习的机会,因为话题本身贴近学生,学生有话可说,也愿意说。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教学中也可选取一些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或是当代美文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在普通话语音训练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契机。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是成语故事、典故,一周时事,班上的新鲜事儿,我的烦恼……话题越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心理,师生可交流的思想情感就会越多。这样,在话题训练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发音技巧、纠正方言语音的授业者,而且还是学生的忠实听众,知心的朋友,生活的引路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传道者。

(二)力求教学方法训练形式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受信息刺激引起的兴奋点需要不断转移和变化,如果较长时间固定不变,就会由兴奋状态转让抑制状态,产生腻烦心理。教学中一味地采用演绎法或“学生认读——教师纠错——教师示范——学生跟读”的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通话课堂教学应在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的多样性上多动脑筋。

1.教学方法善于变化

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了解。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学习者需要的就是了解相关规定然后去执行,因而在教学中他们习惯直接授之以“鱼”,比如学习语气词“啊”的变读,就一条一条告知学生有哪几种变读方法,然后进行发音训练。这种教法简便快捷,未为不可,但如果每一个语音知识点都如此处理,就显得十分刻板。众所周知,给学生现成的果子,远比不上给学生一架梯子去摘下果子有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摘果子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一”“不”的变调时,我先提供了两组含“一”的词语“一天/一行/一览/一笑”“一般/一时/一起/一共”,让学生小组竞赛观察变调的情况,学生很快就自己归纳出“去声之前变阳平,非去声变去声”的音变规律,随后“不”的音变规律的发现更为迅速。在学习语气词“啊”变读时,笔者运用探究法来组织教学:先提供一组含语气词“啊”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再听老师范读,然后要求学生注意这几个“啊”发生了怎样的变读情况;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啊”的变读是否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发现了“秘密”——“啊”的变读是a与前一音节的尾音拼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笔者提供一组句子,交给学生两个挑战性的任务——根据上述音变原理,这些语气词“啊”又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或个体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明确了“啊”的其他几种变读方法;于是,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对六种变读情况进行归纳,再辅之以针对性的练习,很快,学生们就轻松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氛围十分好。又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声母zh、ch、sh、r翘舌音发音有缺陷的现象,笔者会模拟出正确和有缺陷的发音让学生对比、体会、探因,从而找准zh、ch、sh、r的发音部位;而对学生n、l不分的发音问题,笔者结合鼻音、边音的名称来引导学生体会二者不同的发音方法及要领所在,做到正确发音。

2.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不偏离训练重点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可采取朗读、模仿名家朗读、朗读比赛,听辨音训练、词语接龙、打“苍蝇”、三分钟说话或就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看法等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下面介绍几种常态的练习形式:

朗读

课堂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听范读,跟读,模仿读,自主读;个体读,小组读,集体读;达标检查,小组竞读,朗诵比赛。形式多样的朗读结合起来,可改善单一朗读带来的单调感、倦怠感。

听辨音训练

听得清才辨得明,如果听不出正确与错误、缺陷的读音差异,又怎么能向标准看齐呢?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加强听辨音训练,比如n和l,z、c、s和zh、ch、sh,in和ing,en和eng,ai和ei,ao和ou,ou和e等的对比辨音练习。“三分钟说话”也是听辨练习的好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说话者的错误和不规范发音记录下来,锻炼听辨能力,提高纠错意识。

打“苍蝇”——纠正“误读”音,积累语音资料

从现状来看,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数量还远未达标,在练习和测试中会出现较多的误读——包括形近字、多音字、统读音的误读,习惯性的误读,文言遗留词和成语某些字的误读。课堂教学中,应增加纠正误读字读音的教学,见“苍蝇”就及时“捕捉拍死”,并让学生做好日常正音的积累。

教师也可故意在一些训练材料中制造“苍蝇”,让学生去发现、消灭。

(三)增加训练材料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有效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的关键。训练容易产生腻烦心理,补充趣味训练材料是行之有效的。

儿歌、绕口令

相对于朗读、说话而言,单字的声韵调、词语的发音训练是颇为单调的——在理论指导下,从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的舌位、唇形、动程,声调的调型、调值,音变的形式、规则等最基础的做起。这时候穿插一些针对性强的趣味儿歌、绕口令就非常必要了,如《化肥会挥发》《四和十》《狮子和柿子》《牛牛和妞妞》《调到敌岛打特盗》《兜装豆》《十字路口红绿灯》《天上看,满天星》《小杂货摊儿》《一块儿来啊》等等。于是,在趣味盎然的朗读中,训练目标就达成了。

词语接龙

可以是一般的词语接龙,成语接龙,或者轻声词接龙。词语是造句原料,数量多又零碎,教材中编有《普通话音读训练重点词语表》《普通话考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等内容,若按部就班地进行发音正音练习学生兴致不高,而带有游戏性质的词语接龙,效果就两样了。重要的是它不但可以有效检查学生的语音掌握情况,又可以全班参与,覆盖面广,操作简单,可行性强。

看鼹鼠视频讲故事

《鼹鼠的故事》是捷克非常著名的动画片,片中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所演绎的既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让所有的孩子和成人,享受到极大的快乐和温暖。每个故事都很短很有趣,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对白,非常适合作为口语训练素材。学生看得专注明白,说得清楚顺畅。

总之,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增加课堂的人文性多样味性元素。此外,还需要教师用亲切的话语、温和的态度、积极的鼓励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友好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开口练习和说话的意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积极参与,是饱满高效的普通话课堂教学实现的关键。

注释:

[1]李宇明.语言教学和儿童语言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01):14.

参考文献:

[1]许令.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春梅.中学推广普通话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周佳曦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