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果我是那位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节回放]

曾读过一篇《小学生问倒老教师》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接受学校安排上了一堂观摩课《小马过河》(第二课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激疑拓展,自主延伸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课文里老马让小马亲自去河里试水的深浅,这样做对不对呢?假如我们面对一条不知深浅的河,也亲自去试,万一这条河真的很深,我们不是会淹死吗?”看来这位同学还真进行了思考,而且联系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显然这位老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小马过河》一文是曾荣获全国童话创作一等奖的经典名作,一直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文章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学生却对老马的话提出了质疑。老师对孩子的提问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和全班学生,他的脸红了又红,最后只好宣布:“同学们,由于老师没有思想准备,对于这个问题,等老师考虑一下课后再予以解答。”好在过了一会儿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不无遗憾地离开了教室……

[换位体验]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得在心底问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会这么做:

1 了解。我会微笑着扫视全班,说:“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疑惑吗?”等待片刻,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一下这个问题是属于个别孩子的困惑还是大多数孩子的困惑。因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理。

2 肯定。肯定这位孩子善于动脑,而且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实际上这位同学的提问还挺有水平:首先对课文中老马的做法进行了质疑,接着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做。因此,我会发自内心地肯定学生的提问,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在表扬刚才提问的孩子,实际上是在暗示其他孩子: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学习品质。

3 回顾。很多时候,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或一个答案。简单的一个“是”或“否”,“对”或“错”,既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判断老马这样做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从老马让小马自己试探着过河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堂课要告诉大家的道理还是非常明了的,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试一试,不能光听别人说。

4 讨论。这时,老师可顺势利导:“看来,老马是为了让小马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才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的。你觉得老马在让小马去试一试的时候考虑过‘小马会不会淹死的问题吗’?”虽然文章并没有写出问题的答案,但我们何不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去揣度一番呢?也许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有的会说:老马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经常从那条河上经过,他知道那条河的深浅――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小马是可以安全过河的。但他没有直接告诉小马。是为了让小马亲自去试试:也有的会说:老马考虑过这个问题,虽然他没从那条河上经过,但他听小马说老牛告诉他河水不深,才到老牛的小腿那儿。由此可以推断:照小马的个子,过那条河绝对没问题。所以他才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也许有的还会说:老马知道马生来就是会游泳的,因此不管水深不深,小马都不会淹死。

5 延伸。在学生多元理解老马这样做的原因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刚才那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假如我们面对的是一条不知深浅的河,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尝试,不过我们要学会灵活地选择尝试的办法,而不是盲目地去尝试。

[我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呼唤开放、自主的课堂,当这种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老师说一不二的课堂,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于是在谈到教师素质的时候,“教学机智”这个名词就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适当的处理。

1 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基础。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提条件,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把钻研教材作为备课最重要的内容,上述课例中的老师肯定也充分钻研了教材,但是备教材只能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这头。我们还需“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思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等。只有老师心中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碰到意外情况的时候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灵活、恰当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上述课例中,如果那位老师在安排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事先设想一下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处理,那么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尴尬。当然,老师也不可能完全猜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但是只要老师真正把握了教材、吃透了学生,那么课堂上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2 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引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上述教例中,孩子们看到文中的老马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河水的深浅,从而产生了“会不会淹死”的疑虑,这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决定的,而且他们也耳闻了不少孩子溺水身亡的事件。这些事情肯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由此对老马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作为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价值取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猜测“老马在让小马去试一试的时候究竟有没有考虑过‘小马会不会淹死的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已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 以丰富的经验积累为依托。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在课堂上碰到一个突发的问题,我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但当我们课后仔细想想,也许会一拍脑袋说:哎呀,真傻!当时我为什么不这样处理呢?其实,“教学机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但也并非教龄长的老师教学经验就丰富,教龄短的老师教学经验就不丰富,关键就看老师在平时有没有注意积累。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教后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还会毫无应对的措施。因此,教学机智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教师不断地实践。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也许刚开始处理得不是十分恰当,但时间长了,就会得心应手地处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机智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