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与中国学生工作的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与中国学生工作的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日本,学生事务管理一般被称为“学生支援”或“学生生活支援”。日本高等教育的学生事务管理并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在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下由各学校自行实施。学生不单纯被看作是被动的、受管理的一方,而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由此而形成的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支援”一词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更是贯穿于日本整个学生事务管理之中。

一、日本高校学生支援的从业人员(队伍)

1.准入

日本大学的职员,包括学生支援在内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其招聘方式根据学校性质不同亦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私立大学比较简单,根据学校的需要直接向社会公开招聘。以日本最富盛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为例,2010年招聘职员的标准是:只要具有国内外4年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含研究生、博士),年龄在35周岁以下(截止2010年4月1日),可自2010年4月1日起就任者已获得的相应资格证书应聘。有意向应聘者在规定期限内直接向大学提交个人履历等,学校对提出申请材料的合格者发出笔试考试的通知,笔试考试合格者有资格进入面试。此程序与一般公司企业大致相同。

与私立学校相比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职员招聘则要稍微复杂一些。应聘者必须先通过一个统一的考试。以国立东京大学为例,要想成为东京大学职员(事务类)必须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为关东甲信越地区国立大学法人等职员采用统一考试。此考试主要针对希望从事关东甲信越地区各国立大学法人、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专门学校机构和一部分独立行政法人的事务职以及技术职而专门设置的考试。主要分为针对事务型职员的教养考试和针对技术型职员的专业考试。参加者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对于考试资格并无特别规定,30周岁以下,无犯罪纪录者皆可参加。第二次考试由东京大学自己主办。其对象为第一次考试合格并有志于应聘东京大学职员职位者。由于东京大学的职员招聘以应届毕业生为对象,所以如果当年招聘职员则规定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的人员为预定于当年3月毕业的4年制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日本的新学年以每年4月1日为始,因此毕业的时间为每年的三月)。考试内容包括递交个人材料、笔试和面试,其程序基本与私立大学相同。

日本大学的普通工作人员分为事务型职员和技术型职员两种。事务型职员主要从事包括教育支援、学生支援、推进研究、发展学校的国际化、推进产学官合作等方面的业务、以及学校运营的总务、财务、法务、人事、宣传、企划等相关业务。技术型职员则主要从事大学设备、设施的保养、检修等业务。上述职位根据具体工作内容,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如财务、法务、技术类等。一般而言,从事学生支援工作的属于事务型职员类别。对他们而言,除了要开展心理咨询或是财会等职务之外,一般从事学生支援工作职员并不要求持有专门的资格证书。

2.待遇

早稻田大学职员的基本待遇如下:应届本科毕业生每月211230日元(不含家属津贴、交通费等其他津贴)。周休两天。年带薪假期第一年10天,第二年以后20天。此外除国定休假日外,每年还有暑假5天,新年假2天,半天机动休假3天(6次)、育儿假期等。退休年龄为65岁。

东京大学职员的基本待遇如下:应届本科毕业生每月198116日元,应届研究生209851日元,应届博士229524日元(不含家属津贴、交通费等其他津贴)。周休两天。年带薪假期第一年15天,第二年以后20天。此外除国定休假日外,还按规定享用育儿假期等各项假日。退休年龄为60岁。

3.培训

各大学针对职员都有一整套独自的培训、研修计划。以早稻田大学为例,对新采用的职员在分配所属部所和具体担当之前,首先会有一个为其两个月的集中研修期。而东京大学的新采用职员的研修期为3个月。研修内容除了针对大学的组织、各部所的职能、职业规则、安全等各项职场基本知识的培训外,业务文书编写、对人交流、来访对应等实务培训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外,在正式成为职员后,根据其职位、经验等学校还建立了一套包括语言、信息、管理等各方面的完善的研修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都采取了工作一定时间后轮换岗位的方式。

4.咨询顾问的配备

在日本,学生事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咨询。2007年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发表了《关于充实大学学生咨询的策略》,指出学生咨询对于培养“全人”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视其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的观点。与此同时,该报告书指出要进一步充实各大学的咨询顾问体制,在确保设置专用学生咨询室的同时,提出“为有效承担教育机能和构筑校内联络网,咨询顾问最好由专职教师担当”的新设想。指出须按照全校学生10%的来室率,以顾问1人最多对应300名学生的比率配置顾问人数。并同时要求顾问应具有临床心理或是大学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者等。而且,对于顾问的咨询活动提出了面对面的咨询应占据全体工作的65%左右。

二、日本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及中日学生工作比较

(一)日本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日本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以学生支援为中心。具体实施支援时以引导,服务,辅助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2)支援与教育为一体。结合支援的需要,配合实施教育活动。支援是更好地实施教育的保障的同时,教育作为支援工作有力、有效的方法,两者融合为一体。譬如,就业支援,包括各学部开设职业相关课程,开办各类职业指导,资格讲座等。(3)中央教育行政制定主导方向,各级学校拥有较大自。并无统一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主要由各学校自组实施。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侧重于不同的学生支援。(4)组织结构明晰,专职专岗配备。从国家层面说,日本拥有国家级专门学生支援机构: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具体主持实施日本国家层面的各项学生支援业务。从各学校层面看,无论国立、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一般都设置有独立的学生部(学生处),配有专职的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服务。

(二)中日学生工作比较

1.工作内容比较

从中日两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看,事务性工作相似度极高,基本围绕奖贷、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所不同的是中国大学的学生住校率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住在校内,这就决定了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往往要延伸到学生社区,相应的时间也常常延伸到八小时工作之外,除了与学业有关的各种工作外,还要关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典型的如处理学生在住宿社区的矛盾,关心生活区内的生活条件等。而日本的大学学生在校住宿率很低,一般情况下学校提供的宿舍非常有限,需要学生事先提出申请并附一定条件,大部分学生自行在校外解决住宿问题,因此对于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人员而言工作内容基本限制在学校内,不需要衍生到社区,因此,工作的边界相对清晰,范围明确。

其次,在中国,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中还有很大一块是非事务性的工作,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德育工作。这项工作通常被称为育人的工作,没有清晰的工作边际,一切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思想上的帮助、提携或者纠偏都属于工作范畴。而在日本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没有这项工作要求,在日本从事学生德育教育的是专门的教师,称为道德课程。日本高校在专业课程之外,一般会提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共同科目,包括各个院系自行开设针对本院系学生的和面向全校学生的所谓“共同科目”或是“公开科目”,也有称为“教养科目”(根据学校不同名称亦有所不同)。此类科目既有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语言,运动等,也包括环境、情报、科学等领域,范围十分广阔。此外,日本大学的教职课程(教师资格取得课程)中,“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存在。

由此可见,在中国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内容(或者说工作量)上明显比日本“同行”高出一截,并且责任要大。

2.工作队伍比较

(1)准入资格比较

A学历:日本要求从事学生事务的人员学历起点是本科,而中国的学生工作队伍要求也基本以本科毕业为起点,但是近年来一些985高校和211高校已经逐步将门槛提高至硕士研究生学历,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国目前从事该职业的人员,99.2%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占到了62.5%。从这一点看,学历门槛中国高于日本。

B考试:日本自国家到各个学校都有规范的准入考试制度和参照标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经选拔合格者被学校录用为正式员工。中国的学生工作人员从国家的角度说没有明确的准入考试,各个学校对此也没有考试的惯例,一般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提出用人需求并组织招聘,应聘者提供书面的应聘材料并参加学校由学生工作部门主导的面试,经面试合格后学生工作部门出面向学校人事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录用。由此可见,日本的录用过程操作规范,考核客观,选拔公平,而中国的面试主观成分和随机成分更大一些。

C编制:在日本各个大学对人事录用也有非常严格的编制限制,部分专业课的教师都是采用“非常勤”的方式雇佣(即学校不提供任何的福利待遇,对这部分的教师纯粹按照上课的课时核定报酬,仅支付课时津贴),但是对于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则采用正式用工的方式雇用,即使是用工完全由自己决定的私立大学也不例外。日本是个讲究年功序列的国家,一旦成为学校的正式员工,所有的福利待遇都将随年龄和资历稳步上升,非常稳定。相对的中国高校目前正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部分高校新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规定为非教师编制的一律实行人事的制度,即新进人员的编制都不落在学校,而由与学校签约的人才公司签约,待遇由人才公司落实,学校将人才费用付给公司,也就是说新进的学生工作人员并不属于学校管辖人员,只是学校向人才公司租借的人员,并非学校的正式员工。在工作若干年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再经过考核转成学校事业编制人员。但这样的转变并无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只能参照惯例做法。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已有近30%的在岗人员是属于人事制。同时,人才人员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完全双向选择,也就是说在工作进程中,一旦人员对于待遇、环境、职业发展通道产生疑惑或不满,或者寻找到更加满意的职业,则会弃学校而去。如此,学生工作的连续性会产生断裂,多少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工作。综上所述,在工作稳定性上,日本占了上风,也由此可见,日本高校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岗位的重视。

(2)职业通道比较

前文提到过,日本在职业通道方面讲究年功序列,一旦成为学校的正式员工,所有的福利待遇都将随年龄和资历稳步上升,非常稳定。从业人员对于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通道非常明晰,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但要指出的是,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很难跳出系统在其他序列里实现晋升,基本限制在本工作系统内晋升,职业生涯比较单一。

国内目前无论是正式在编或者通过人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晋升的前景并不明晰,没有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级别和报酬的确切制度可循,但是学生工作人员可以转岗,转入非学生工作体系中,如教学或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业生涯可以比较丰富。根据调查显示,有78.7%的学生工作者,认为学生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弱,这个弱可以理解为,系统内岗位和系统外岗位的轮换比较频繁。在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上被调查者普遍比较乐观,有近61%的从业者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属于比较高的。

由上可见,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职业通道比较明晰,远景规划可以看到,变化不多。中国的学生工作者职业通道相对比较模糊,将来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变化大,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不安感,有后顾之忧。

(3)待遇比较

前面提到过日本是个讲究年功序列的国家,在分配制度上有成熟的体制可遵循,社会讲究分配公平,对于相同年龄的大学毕业生踏上社会的起薪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是大学毕业的,基本薪金相差无几。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略高,但从百分比看不会超出5%,这样的薪酬待遇,保证了录用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在薪酬上的统一水准。从业者只要努力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与之相比,由于中国的收入分配体系尚在摸索中,就目前的分配体系看,不同的职业之间差距非常大。高校属于事业编制单位,俗话说属于旱涝保收的地方,就待遇而言,同样的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生就业,收入处于社会行业收入的中或中下游,有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工作人员年收入在5万人民币以下的占到了91.4%,这样一个年收入的水准在收入排名别是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排行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水平。编制内如此,如果是人事人员,收入更低一筹。加上学生工作的内容庞杂,经常不能保证正常上下班,额外的工作量多,所以收入与工作量比值不高。但也不排除如果学的是冷僻专业、择业选择面不很大的专业或者就业后整体行业薪酬较低的专业,那么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薪酬就略高一些了,加上学校有寒暑假,所以对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待遇高低认识要看个人感受。根据调查问卷统计,中国学生工作者对自身的收入满意度是44.5%。由上述比较可见,日本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待遇参照标准统一、单一,对比产生的想象空间少,而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待遇参照标准多元、多变,对比参照多,双方待遇的综合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培训比较

双方针对新进人员都有上岗培训,时间大致也都差不多。正式上岗后日本对学生事务人员有定期的岗位研修(培训),人员在系统内轮岗后也有相关的新岗位培训。在学校中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中国的学生工作队伍,上岗后也有相关的培训,但是系统性上有欠缺,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或者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临时安插的比较多。系统内人员轮岗后也没有规定的培训要求。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纯粹以日常管理为主,界定明晰,培训的内容相对清楚,效果显而易见。中国的学生工作因为包含了德育的内容,难以界定工作边际,所以事务性工作的培训效果容易看到,而非事务性的育人方面的培训效果鉴定难以量化。

3.工作压力比较

日本学生事务工作者在学校属于服务类岗位,工作任务和目标量化明确,工作的额外负担少,物质保障充分,所以相对而言总体工作压力不大,只要性格开朗、热心服务加上个人努力比较容易完成工作要求。而中国的学生工作者普遍认为承担的工作压力大。在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中,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13个方面,其中50%以上的集中在工作量大和工作难度大两项。在举行的座谈会上,许多学生工作者表示由于工作的边际范围难以界定,所以工作量比学校一般的教师和其他管理、教辅岗位要多出许多,由于要做人的思想工作,对工作方法的要求也高,常使他们感到困惑。

4.职业化程度比较

日本文部省明确规定:“通过以对日本学生和外国学生综合实施各种支援事业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为核心机构,为进一步充实学生支援而不断努力。”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作为行政主体存在,各个学校有专门的学生部管理学生事务,有规定的人员编制、经费预算和工作范围、工作目标,由此可见,学生事务管理是作为一项正规的职业存在于学校的日常运营中的,以事务性工作为主,职业化程度高。同样,在中国以教育部为主导,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直到学校,也都有专门的机构主管学生工作,在编制、经费和工作范围、目标上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将岗位纳入职业招聘的范围,职业化程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5.专业化程度比较

从准入可以看出,日本学生事务人员的招聘面向社会,程序与一般公司企业大致相同,除从事心理咨询的以外,并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背景,只要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应聘,如果有岗位需求也可以聘请非应届毕业生,面向社会招聘,称为中途采用。中国的则在学历要求上略高,基本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但除了应届毕业生以外,中国的学生工作岗位也向在校的其他岗位开放,其他管理或教辅、教学岗位上的人员只要符合学生工作的应聘要求也可以转到学生工作岗位上,但很少向社会开放。因此,双方的专业化程度起点都不高。

从职业养成看,主要体现在培训上,双方都有新岗职业培训和常规职业培训,但日本的培训注重体系建设,每个阶段都有培训的要求并严格实施,相对的中国方面的职业培训比较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实施带有随意性,综上所述,在专业化的养成上日本的做法系统性强,有利于专业化的建设。

从流动看,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一旦进入体系成为体系内的一员,很难流到学校的其他体系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辈子就在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中服务,而其他体系的人员如果不通过考试也很难进入,基本为“体内循环”。而中国的学生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在体系内各岗位间(甚至身兼数职)流动,也可以流动到学校其他体系中,其他体系的人员也可以流入,是“体内循环”+“体外循环”的模式。从有利专业化建设的角度说,单纯的“体内循环”比“体内加体外”的模式专业化程度更高。

参考文献:

[1] 日本以当年4月1日开始,至次年3月31日为止一个年度。2008年度即指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

[2] 数据来源为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08年度学校基本调查》。

[3] 数据来源为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平成18年度大学等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端木怡雯,同济大学组织部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讲师;裘晓兰,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客座讲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