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攀升,但就业率却有所下降,高等教育并未带给大学生良好的就业预期。文中首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描述了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如学历通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落后等。根据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如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验性和创业创新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发展订单就业模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以此来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关键词:教育模式;就业指导;校企合作;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75-03

2011年,我们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团队最终获得了国家三等奖。这次参赛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一个初步了解,从高等教育模式分析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理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下面将从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就业率、专业对口情况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人数连年攀升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随后,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攀升,达66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连年增加的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就业比例下降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就业将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艰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也会从精英向大众发展,每年我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大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5.5%,86.6%,76.1%,69.1%,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业率的逐年下降,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担。

(三)就业地区分布不均衡

从地区来看,我国中西部虽然对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条件艰苦,很难招到毕业生。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仍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占26.0%;泛渤海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占24.5%;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占23.1%。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低,尤其需要人才的西部生态经济区只占到0.06%,分布极不均衡。

(四)专业难对口

由于就业难度大,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已经不再重视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更多的人丢掉了所学的专业去追求考取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国家公务员职位,这样也导致了上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不正常状况。因为就业难度大,专业不对口等问题,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事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行业,工作既不顺心,压力也大,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也与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也造成国家对大学生培养成本的提高和浪费。

二、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学历通胀

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凭贬值,加之专业调整滞后,带来了就业市场供求的结构性失衡。高校扩招,虽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是盲目的扩招又会造成大学生表面上的“冗余”,无疑加重了大学生就业负担。在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所以,我国才会出现矛盾的两个方面:人才紧缺与相对过剩,还有就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社会的需求达不到高校教育扩招的要求,也为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提供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已经是人满为患,是过剩了,相反一些中小企业、艰苦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

(二)专业结构设置不规范

高校的专业设置、体系结构、教学水平等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理论,不懂创新,只会背书,没有技术,这些高分低能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加之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较弱,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了解不足、不能够很好定位就业指导在大学教育中的重心地位。就业指导报告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及体系性的理论指示教导,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从客观上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课程规划不合理,就业指导仅是针对毕业班学生,非毕业班则很少重视,实际表明,就业指导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只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收效不明显,且这样的就业指导既不科学也不系统;就业指导方法过于陈旧,只是一味地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乃至个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指导教材杂乱也是一方面原因。

(四)实践经验不足

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塑造,不重视对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懂怎样灵活运用于工作中已成为普遍情况。一些学校也打算通过开办社会实践操作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因为安排的时间、机会不足,或没有合适的岗位,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无疑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只能是不切实际。大家都知道,符合企业的人才经常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收益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理论知识而没动手能力的人多数企业是不接纳的。

三、采取恰当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1.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不付诸行动,只等国家或高校提供就业岗位或用人单位招聘是错误的。一成不变的就业观念,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渐渐磨灭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及时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尝试自主创业。

在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己高达20%~23%,创业的大学生非常多,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直接踏上创业之路。例如,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一毕业,就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比尔·盖茨甚至大学没读完就走上了创业之路。

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高0.3个百分点。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比例为6.2%。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重点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本科7.7%)。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比例为3.0%、互联网运营和网络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搜索门户业,比例为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