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朗读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朗读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最佳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正如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的朗读应努力做到:一、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课本。二、联系生活,引领学生用情感体验。三、立足课本,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四、边读边练?,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水到渠成,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有效朗读;感悟;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59-01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正如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课本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要读好、读懂教材。“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要想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懂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事物特点,教师首先要“钻进去”读懂课文。这个“懂”字可不止一遍、两遍,至少八遍、十遍,甚至更多。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我想那一定是读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了,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即所谓的“披情入文”。教师读懂了课文,课堂中才会用那被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被形象化的韵律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给学生以引领、提示、点拨与必要的解说。那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能不把学生带入情境吗?学生能不被那位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进而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吗?教师读懂了文章,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走进课本,通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才能“文意兼得”,更好的领悟课文内涵。

二、 联系生活,引领学生用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是否实现了,不能单看孩子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们能否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要力求让孩子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驰骋其想象力,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双眸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的范围里,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茅盾先生提出的:“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引导孩子把这些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边读边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建构主义理论也又一次告诉我们: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课文,绝对产生不了超越课文的情感和精神。

三、立足课本,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课是咀嚼研究语言文字的课,但是如果对文中的很多词、句都细细欣赏、品味,那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依据目标,突出重点,大胆取舍,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进行训练,并且要使关键字、词、句的训练成为整体关照下的训练。我认为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文本并超越课文,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让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读到文字背后去。

首先,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一些关键词语,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演,并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境的体验,让孩子们仔细地体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在朗读和体验中获得自悟,从而使得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有时抓住了关键词语,对课文的理解便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其次,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课文中的灵魂是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课文中的感情也是流淌于语言句子间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课文的灵魂和感情。如何读好呢?1、教会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读破句。2、教会学生联系课文环境,读出语气,逐渐培养语感。3、教会学生边想像边读,读出课文所表达的真情。4、教会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悟意。

中国的语言文字奥妙精深,课文中的感情和灵魂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得出。因此,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立足课文,通过有效的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四、 边读边练,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穿行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课上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通过抓字、词、句、段的有效朗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反复诵读,但是读中一定要穿插议论、引导,还要进行适当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读懂了,感悟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还要会迁移、会积累、会运用。“也就是学生通过‘含英咀华’投入地倾听课文的声音,真挚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与课文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一种被吸引的创造’……” 让学生把朗读后的内心感受、想法写下来,将内心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外显的语言,生成具有个体特色的语言和思想并在学生心中沉淀,逐渐积累并成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就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正如一位老师说的“在语文课堂上将品读、对话、精思、练习粘贴在浩瀚的历史、广博的文化这一天空中,就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百花园,在文化的链接中去品味语言的优美、清新、典雅,去感受人文的厚重、浓郁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