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科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反思的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科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反思的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的方式方法正在悄悄改变,但是这种变化也出现了一个矛盾:改革期待的教育效果和学生实际达到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农村初中)。本文结合自己学校教学实践经验,从课堂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反思的角度展开论述,得出了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反思 教学反思 自主反思 教学策略 反思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1-02

一、问题提出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最薄弱的正是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因此,从知识建构的层面上来观照当前初中《科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亟待改进的问题,笔者以为,强化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自主反思着实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

二、学习与自主反思

学习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特别是把它与初中《科学》这样一门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元认知就是人们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学生的自主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如果说,"学习"是学生对外在事物的一种深入认识过程,那么"自主反思"就是学生对自身内部学习行为的一种再认识过程。当"学习"与"自主反思"相融合,也就是达到了学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学习的理想学习境界。

综合来看,科学课程中的学生自主反思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探究性。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自主反思的灵魂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性。自主反思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

3.发展性。常规学习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基于学生自主反思的学习是则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且更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4.创造性。自主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历史上的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在自主反思过程中获得的。

三、《科学》学生自主反思的三种范式

自主反思是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与调整,它的发展受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制约。心理学普遍认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由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发展过程。因而,反思能力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现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即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儿童是不会进行反思的;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阶段,但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还需要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与帮助;具备独立进行反思的能力阶段。

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程度的不同,学生在反思内容上也各有侧重。根据初中生心智发展水平,其反思内容具有广泛性、半独立性的特点。具体到科学中的学生自主反思,应包括:对自我学习经验的反思、对他人学习经验的反思与自我评价的反思。

1.对自我学习经验的反思:反思--同化。

2.对他人学习经验的反思:借鉴--同化。

3.自我评价的反思:自省--完善。

总之,科学中的学生自主反思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是由被动走向自主的过程。在实际的自主反思过程中,三种类型的反思范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可能突出运用其中一种反思范式,有时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反思范式进行综合性反思。

四、强化学生自主反思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更是学生进行自主反思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学生的自主反思意识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做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学生也习惯于做一只准备盛水的"杯子",把学习成功的秘诀归结于自己的勤奋。殊不知,勤奋固然是学习成功的一大要素,但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或缺。不善于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的反思,这是目前众多学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与优化已有认识的道理?这是强化学生自主反思意识的首要任务。教师单纯的说教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主反思能够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学生从内心里认同反思这种科学的自我监控手段,并使之习惯化。有了反思习惯以后,学生就会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自主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2.为学生创设自主反思的情境

人只有拥有足够的自由才能有时间与权利安排自己的活动与生活,如果时间过分紧张,就很难有时间思考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没有进行自主反思的时间,没有对脑中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构时间。因此一个注重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教师必然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创设一个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进行所学知识的建构,反思与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3.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就决定了学生至少要有下列反思技能:经验技能,它主要指学生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的能力;分析技能,它主要用于解释描述性的资料;评价技能,它常用于对探究结果的意义作出判断;策略技能,它告诉学生怎样进入行动计划和参与计划实施,如何进行反思性分析;实践技能,它帮助学生把分析实践、目的与手段等和良好结果统一起来;交往技能,它通过广泛讨论自己反思所得的观念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把上述的各项反思技能逐字逐句地灌输给学生。相对科学的办法是把这些反思技能融入到实际的学科问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把握反思的基本技能。

4.建立互动的反思关系

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学生在进行自主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自主反思不是被动适应统一的"课堂目标"的需要,而是个体创新能力的萌芽和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人为地给学生预设一定的反思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则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早已安排好的规律。这种经过"包装"的反思,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作用已微乎甚微。自主反思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反思,强调不受某种"暗示"牵引的反思,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允许存在从个体思维特点出发的非常规反思。而这些积极的思维品质恰恰就是创新能力的萌芽和基础。

2.自主反思不是问题解决策略、思想方法的新"灌输"方式,而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重点就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想方法和有效问题解决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厢情愿地"导"出方法,而需要学生主体的体验、感悟,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反思不是教师引导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主体进一步认识内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主导启发过程中不能替代学生真正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认识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熊川式.《论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