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驾驭课堂\活跃氛围的一种有效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驾驭课堂\活跃氛围的一种有效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 “插嘴”是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思维反应敏捷、情不自禁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告诉学生: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你们是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 创新培养

“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时,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在课堂上,很多顽皮的孩子对枯燥的说教已产生了‘抗药性’,常常插嘴。”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实践中,我没有批评孩子的“插嘴”,而是放大他“上课认真、观察仔细”的闪光点,并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孩子的荣誉感,同时也无声地告诉学生: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你们是课堂的主人。

一、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插嘴的大多是思维活跃、善于动脑、乐于表现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插嘴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显露,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他们“插嘴”的内容常常是课堂讨论绝妙的话题,是文本延伸自然的素材。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是他们身临其境后的不自觉行为,是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这种现象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和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它是凭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应该得到宽容和鼓励。允许学生“插嘴”,正是对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学生从听凭教师机械传授的“迷途的羔羊”,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个人,教师也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转移到“合作者”的角色上来了,师生可以平等探讨、交流和对话。“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途径之一。

二、让教学课堂更加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可否认,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正因如此,教学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教学如果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人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赋予学生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朝气、充满自信。

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当我肯定了学生“插嘴”的做法后,孩子们变得更加踊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正好是课堂生成的有利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插话,合理地运用插话,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美好过程。

三、让教学更加有效,修正教学预设的失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课“插嘴”,往往能折射出教师教学预设的一些失误。学生上课“插嘴”,可以说是教师教学预设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让学生上课“插嘴”,其实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反馈教师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超越预定的目标。我们在备课时应抱着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心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练习,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别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

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插嘴”是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思维反应敏捷、情不自禁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无形资源,恰当引导,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活动服务。只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师生双双融入课堂,共同生成课程资源,课堂就将变得更加生气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