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这些年来,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从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生活经验、行为能力人手,把因材施教、因人施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从而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起步阶段,而品社课堂又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和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能够全面到位地思考,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的安排、手段的采取、方法的选择,为学生营造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

1.让“等待”成为习惯——沉默是思考

课堂上,静心思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说:“教室里寂静,说明学生在集中精神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叫学生回答。这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但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其思维速度有快有慢。这样做,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使他们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耐心地等待学生独立思考,让“等待”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习惯,把课堂作为学生在“沉默”中思考问题的空间。

当然,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可能是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是思维没有那么敏锐,但这类学生有可能在思维上有一定的深度。为了启发他们,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降低问题的难度,提些思考性不是很强的问题请他们回答,逐渐树立其自信心,并把自己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出来。

2.让“思考”成为主动——在生成中创新

品社课堂不仅是教师道德认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品社课的特性是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对某一现象的分析并不像数学那样直观,而是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尝试,从而获得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当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时,也许一时无法做出判断,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从自己思维的碰撞发展到同学间思维的碰撞。只有从生活中生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运用于生活中,才能让学生通过品社课的学习,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认知差异,往往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而生活环境的差异又造就了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

如在一节品社课上,在哀婉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们观看残疾人生活图片,问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们都争着说残疾人令人同情,我们要用爱心多帮助他们,还想了很多办法。而小凯却说他们不可怜,还说这些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不必去帮他们。顿时,同学纷纷把指责、愤恨的目光投向他。甚至有人小声嘀咕:真是冷血动物啊!我没有当堂批评他,而是课后对他进行了深入了解。果然,我从一位熟悉小凯的教师那里知道小凯“冷血”背后的辛酸的故事。他的爷爷奶奶都中风瘫痪在床,家中只靠父亲打杂工过日子,母亲又因车祸成了残废。为了家庭,为了养育两个孩子,残疾的母亲学会了自己操持家务,照料老人。孩子心中始终回荡着母亲遇到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让我自己来,我能行!”我把这件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让大家消除了对小凯的偏见,更让大家认识到一个坚强的母亲,一个自立的残疾人可贵的品德。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被自己的生活经验“框死”,不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那么不仅就会伤害这位同学,而且还会直接影响这节品社课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事件时所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必须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事理,学会做事、做人。

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品社课教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真正满足学生的生活、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教师除了在情感上要与学生相近、相通,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之外,还要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认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

三、尊重学生不同的行为能力

学生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思维品质、生活经验上,还会在不同的行为能力上凸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需要正视学生行为能力的差异,通过其知识的传授和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积极引导和感化学生,在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上下工夫。

如我在上完《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后,欣喜地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想为班集体做事。有的要擦窗,有的要布置宣传板报,有的要带垃圾袋、带植物到教室来……放学前,一位学生主动要求倒垃圾。她拿着垃圾走出教室,但过了10多分钟又回来了,小脸涨得通红,手里还拎着那袋垃圾。我当时并没有责怪她,否则,这位学生一定会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忧郁、恐惧等负面情感,以后也许会变得胆小,没有自信,更不愿意再为集体做事了。这时,我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轻声问:“发生了什么事?”她眼睛里含着泪水,沮丧地说:“我不知道垃圾桶在哪里?”多么纯真的孩子,只是之前并没有倒过垃圾,不了解学校垃圾桶的位置,所以此刻她是那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学生虽然行为能力不强,但她却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于是,我给了她一个拥抱,对她说:“你真是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来,老师带你去扔垃圾。”她的眼里闪烁着感动的光芒。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位学生经常主动为班级倒垃圾,帮助他人,远远看见我就大声问好。

这件事,让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表象背后的原因,行为后面的动机,深化教学的主题,通过适度的表扬、鼓励和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品尝到被认可的喜悦,感悟到无助时援手的可贵,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不同的行为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主流价值观和多种价值观共存的新形势下,品社课教学尤其要注重探索和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从知识传授和活动开展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