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次探究教学的三次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探究教学 高中化学 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36-02
探究教学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或新课改已经实施较长时间的地区的研究及实践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在一些落后的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家长都普遍有这种观点:学生基础差,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还谈什么探究。虽然边远山区的部分教师也参加了许多新课程培训,接受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但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以及实际条件的约束,教学改革一再被搁浅。本文是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尝试,现将其过程呈现出来,与同行共同切磋。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现学科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以下是以探究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高一化学实验――“浓硫酸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改革尝试。
一、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分析:学生学习了浓硫酸的有关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但没有完全掌握,学生对难溶盐类物质掌握得不好,学习成绩总体较差(一般120分的试卷,学生的平均分40多分)。
能力基础分析: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差(从初中到高中基本没有做过实验,也没有进过实验室,有些甚至没见过实验仪器)。
对化学的情感基础分析: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性(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有趴桌子、东张西望的,作业一两周都没有完成的)。
二、教材分析
“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是在学习了“浓硫酸”一课后进行的,传统课堂中这应该是一个验证性实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其设计为一节探究课,让学生自主探究浓硫酸的性质,以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时,浓硫酸性质的验证性实验课本上已经介绍得很详细,改进的空间较小,但硫酸根离子的鉴别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实践
尝试一:高一(4)班
【实验过程】浓硫酸性质的验证性实验,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而对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鉴别Na2SO4、Na2CO3、NaCl三种溶液。首先是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详细地写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实验具体操作方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结论等)。其次,教师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并确定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结果,给鉴别出来的溶液贴上标签。
【教学效果】由于前三个实验花的时间太长,学生已经开始感到疲倦,到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已经失去耐心,最终能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的小组只有两个。至于鉴别实验,一些小组干脆就不做了,最后能够鉴别出来的也是极少数。
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对学情分析得不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前三个实验花的时间太长,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到探究中,所以本节是一堂赋予了探究理念,却不成功的课。
尝试二:高一(5)班
【实验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首先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鉴别Na2SO4、Na2CO3、NaCl溶液――给鉴别的溶液贴上标签,最后才做浓硫酸吸水和脱水性的实验。
【教学效果】在做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后,学生很快投入到鉴别实验当中,与前一个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热情高涨,很多学生都迫切想把这些溶液鉴别出来,甚至有的小组没有经过实验方案设计就直接拿药品进行实验。但是,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小组的桌子上没有Na2CO3溶液,而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需要用Na2CO3溶液。因此,笔者联想到了鉴别实验,是否可以让学生先做鉴别实验,将Na2CO3溶液鉴别出来后,再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呢?于是有了第三次尝试。
尝试三:高一(2)班
实验分为“物质的鉴别”和“浓硫酸的氧化性”两个部分进行。
【物质的鉴别】
呈现三种未知溶液,分别是Na2SO4、Na2CO3、NaCl溶液,请鉴别出这三种溶液,并为这些溶液贴上相应的标签。
要求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先小组讨论写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实验效果不理想,调整实验方案后,继续进行实验,在不断修改中完善实验方案。
设计目的:通过物质鉴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亲身实验探究,获得下一活动需要的物质Na2CO3溶液,使学生体验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物质鉴别,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并巩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浓硫酸的氧化性】
铜与浓硫酸实验。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实验:①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②滴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有什么变化?在发生变化后我们稍微加热,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③为什么要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缠放在试管口?
设计目的:此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但是很多学生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掌握得不好,通过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学效果】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同组学生通过交流写出实验方案,也有通过询问老师、同学以及阅读参考资料获得帮助的,实验室里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最终,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很多小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并且实验步骤书写非常有条理。
从开始进行实验到下课,学生的兴致一直未减,学生通过鉴别实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在做浓硫酸性质的实验时,他们都非常认真与投入,这是前两次尝试时所没有的。
四、教学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教学,在第三次的尝试中,笔者做出了调整,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情况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此次尝试小有成就,虽然谈不上好,但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从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学生以前从未做过类似的实验,进实验室基本是按照课本上给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根本没有思考过实验的目的,更遑论探究。由此可见,此次尝试是初有成效的。至少,可以逐步向学生渗透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无所谓大与小,探究也无所谓好与坏,我们确实进行了探究,也确实有了一些收获,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虽然这仅仅是一次尝试,但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不断探索,最终一定能寻找到一套适合边远山区的教学方法。我们坚信,只要有信念,有行动在,探究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