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30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3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23.3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肩背部筋膜炎 隔姜灸治疗 捏脊治疗 拔罐治疗 电针治疗

笔者自2006~2008年,采用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肩背部筋膜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来自我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共6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58岁;病程1周一半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56岁;病程6天―7月。两组患者均经x线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排除增生性脊柱病、强直性关节炎等器质性疾患)。病例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筛选病例,入选病例均符合其诊断标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隔姜灸:取穴:大椎、命门、华佗夹脊、阿是穴。灸前将鲜姜切成片,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样艾柱置于姜片上,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

2.1.2 捏脊疗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病人左侧,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提捏病人脊背,先从尾骶部开始向上,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捏至大椎穴水平,共3遍,以皮肤充血潮红为度,每天1次。

2.1.3 拔罐疗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第1侧线、第2侧线)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闪火罐拔罐,令皮肤隆起。留罐10min,每天1次。

2.2 对照组 取大椎、天宗、肩中俞、曲池、外关、阿是穴。患者取健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0.35@40mm毫针刺人上述穴位,得气后连接G6805-A型电针仪,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min分针后取针,每天1次。2组治疗均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者;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者;有效:症状、体征基本缓解,活动功能部分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痊愈率6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2例,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为60.00%。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背部筋膜炎是因肌筋膜组织的突然损伤和积累性劳损及肌肉负荷疲劳的基础上受寒、受潮而形成,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观本病,是以肩背部疼痛为主症,为督脉及膀胱经所过之处,治疗取督脉及膀胱经经穴为主,辅以经外奇穴,针对西北地区冬令季节较长,风寒之邪较重,特采用隔姜灸方法,特别是病程长,风寒之邪较重患者,应用此灸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艾灸具有镇痛,改善血循环等作用,生姜是一味良药,性温味辛(辣),有祛风散寒、通痹止痛等功效。隔姜灸大椎、命门2穴,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还可直接激发督脉之经气,隔姜灸华佗夹脊、阿是穴等诸穴,可祛风散寒,强壮筋骨,通痹止痛;捏脊疗法可松解粘连,减轻肌肉痉挛;拔罐具有鼓舞经气、温阳通络的作用。通过隔姜灸、捏脊、拔罐相结合,从而使寒去血行,血脉畅通,经气充盈,筋络得养,则疼痛自除。本报道证明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同时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本疗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临床实践体会到综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方法。1例无效患者改用其他疗法治疗后疗效明显。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肩背部保暖,避免过劳,以免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