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母爱,让两个“儿子”重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母爱,让两个“儿子”重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7岁的张艳华,先后担任过重庆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党务工作部主任、公司集团客户中心总经理,现为公司高级顾问。10年来,这位党员干部,用伟大的母爱,唤醒了处于植物人状态的亲生儿子,唤回了一名走上吸毒歧途的同事,使她成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

“哪有母亲放弃自己孩子的道理?”

张艳华从没忘记10年前的那个中秋月圆夜。

那天以前,儿子小波是她的骄傲:他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从巴蜀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对儿子的未来,张艳华不知道设想过多少次,每一次,都有辉煌的事业,有贤淑的妻子,有可爱的孩子。

那天以后,儿子却数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没有几个人知道,这10年,张艳华是如何撑过来的。

1997年中秋。中午吃过饭,儿子告诉张艳华,晚上学校有活动,不能回家吃晚饭了,但他会争取回家陪父母吃月饼。晚饭后,张艳华坐在家里静静地等待。没有等到儿子的开门声,她却被一个电话击倒了:“你儿子被送进了医院,正在抢救!”“什么?”张艳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跌跌撞撞跑进了医院。她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小波,小波,你千万不能有事啊!”

检查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忧心如焚:因大脑挫伤,导致组网膜下腔出血。她这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活动中意外摔倒受伤。经过会诊,医生遗憾地告诉她,由于孩子的大脑损伤严重,建议她放弃治疗。

放弃治疗,就等于宣布儿子的死亡。张艳华毫不动摇保护儿子的决心:“哪有母亲放弃自己孩子的道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要把他救回来!”

在手术的过程中,张艳华一直守在手术室外,握着丈夫同样冰冷的手,她的耳边反复响起医生的话:就算通过手术把他抢救过来,他也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即使万幸不会成为植物人,也要面临严重的后遗症,可能出现四肢残疾,可能会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可能长期大小便失禁,可能……她暗暗发誓,我要把所有的“可能”都排除掉!

手术后,儿子真的像个植物人。面对全身插满管子,整个身躯几乎缩成一团的儿子,张艳华想起和儿子共同走过的日子,想起他第一次叫“妈妈”,想起他成为少先队员,想起他进入理想的大学,想起他在篮球比赛胜利后高举的“V”型手势,也想起他静静地陪坐在家人身边聊天,为长辈捏肩、削水果……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毫无知觉躺着的,就是自己曾经生龙活虎的儿子。

“只要醒过来,就会有新的希望”

难道儿子就这样了此一生?她不相信,偌大的中国,就找不出一位医生能救自己的孩子?一次,她几乎跑遍了重庆所有大医院,请了一屋子的专家来会诊。她只有一个问题:“我的儿子究竟还能不能醒?”半个小时过去了,无人说话。张艳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没有一个医生直接接触她的目光。医生的意思她很清楚,但她不能放弃,就算是一直闭着眼睛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的植物人,他也是我的亲骨肉啊。终于,一位医生开口说,在医学上,这种病还是有一丝醒过来的可能。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决不放过任何机会。她带着儿子的病历四处拜访名医,甚至借到国外出差的机会,请外国的脑科医生帮忙。

医生们说,要让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苏醒,除非奇迹出现。而创造奇迹的艰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对于张艳华和她的家人来说,就是在他床边无数次深情地呼唤,就是为他无数次艰难地翻身擦洗,就是无数次地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啊!当时,张艳华担任重庆移动公司党务工作部主任、党委委员,工作十分繁忙。幸好,公司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她,尽可能不让她为工作上的事情担心,但没有人敢在她面前提她的儿子,因为只要一提起,她的泪水就会流个不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艳华深情的呼唤,终于创造了奇迹:住院2个月后的一天,儿子的眼皮眨了一下,又眨了一下,终于完全睁开了。她像个小孩子一样,拉着丈夫的手,兴奋地说:“我们的儿子醒了!我们的儿子醒了!”

虽然儿子没有任何表情和反应,但“只要儿子醒过来,就是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儿子的病情稳定后,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她为他办理了出院手续。

夫妻俩相信血缘的力量,相信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能够给儿子重生的力量。儿子终于回家了。她开始为他张罗生日会。这是小波醒过来的第一个生日,也代表了他的重生。那天,小波的很多同学都来了。一大群孩子围着小波,叫他“老大”,说着他们对小波的种种祝福。这个本该开开心心的日子,张艳华却躲在了一边。她希望这些孩子经常来,和儿子多说说话,从这些孩子身上,她也可以看到希望和力量;她又害怕他们来,因为看见他们,张艳华会更加心疼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曾经和他们一样啊,有那么美好的未来。如今,儿子虽然醒过来了,但失去了语言能力、记忆力和行动力,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张艳华买了很多幼儿书籍回家,像儿子几个月时一样,每天都挤出时间,从“a”、“o”、“e”开始教儿子发声,一遍,十遍,百遍,千遍……为了让儿子恢复语言能力,张艳华想了很多方法。听说杨家坪有一位戴医生,通过针灸治愈过类似的病人,张艳华请来了他。戴医生开始扎针了,每一根银针,都直接插在了张艳华的心尖上,每一根银针,就是一丝希望。在戴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在张艳华不厌其烦的教授下,儿子终于发出了张艳华期盼已久的声音:“妈――妈――!”

从儿子醒过来的那天开始,这一声“妈妈”,她盼了足足两年。她反复告诉自己,母爱的力量既然能够把他从死神那里唤回来,就一定能够让他完全康复。

每天,她早上6点就起床,为儿子精心地准备营养早餐,一口一口地喂他吃完,再怀着对儿子无尽的祝福去上班;一下班,不管有多么累,她都在第一时间回到儿子身边,给他放音乐,陪他说话,为他修剪指甲,忍着心痛,和丈夫一起帮助他进行康复锻炼。张艳华有好几个厚厚的记录本,一直跟踪记录着儿子每天的情况,包括体温是多少,吃的是什么东西、分量多少,说了几句话……她对儿子细致而深沉的爱,感动了很多医生。一位老医生说:“我当医生几十年,从来没有看到过像张艳华这么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为小波做针灸治疗的戴医生也感动了,主动提出做他的干爹,坚持了对他长达9年的针灸治疗。

虽然有信心,但她不能肯定儿子究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她花了半年时间,教会了儿子发出一句完整而清晰的话:“我是中国人!”张艳华说,自己是一个党员干部,儿子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就算儿子不能完全康复,至少要让他爱国,让他晓得,他是一个中国人!

而今,提起儿子,张艳华终于不再流泪了。在她的记录本上,不仅记录着儿子的病情,也记录着儿子重生的脚步:从睁开眼睛,到发出第一声“妈妈”,到可以和人对话;从坐轮椅,到使用拐杖,到自由行走;从了解电脑键盘构造,到熟练打出英文字母;从毫无意识,到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思考……

后来,儿子的情况越来越好,张艳华就在家附近,用他的名义开了一家小店,希望儿子能自食其力。儿子看着自己的名字写上小店的招牌,他知道,自己是这里的老板,他不能辜负妈妈的信任和期望。张艳华问儿子:“儿子,等你爸爸和我都老了,我们俩该靠谁呢?”“靠我!”儿子说。“那你还要多久才能好啊?”“我马上就康复了!”

堆积了整整十年的辛酸,在这一刻,全都被热泪冲刷得干干净净。

“你救了我儿子,救了我们全家!”

重庆移动公司的很多员工都知道,张艳华是一个“工作狂”,即使在儿子患病的这些年里,她也从未耽误过工作,还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信息产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张艳华在用母爱唤醒处于植物人状态的亲生儿子的同时,还用母亲般的慈爱和温暖,让一个吸毒员工成功戒毒,获得新生。

同事王某是张艳华儿子的同龄人。那是一个冬天,下着雪。由于交通不便,参加公司一个重要野外工程的张艳华和几名同事被困在了半山一家农户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张艳华,一直观察着身边的几位年轻同事,怕他们吃不了苦。那天,她注意到王某精神状态特别不好,哈欠连天,鼻涕直流。开始还以为他是太累了,或者是太冷了,她就叫王某去休息。没想到王某把她拉到门外,有气无力地说:“张主任,我毒瘾犯了,救救我吧!”

张艳华一呆。“救救我!救救我!我受不了啦!”王某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那样的无助,那样的凄厉,深深地触动了她那颗博爱的心。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像母亲一样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就像抚摸自己的儿子一样,一遍遍地用轻柔的声音说“没事,没事”,平抚他那烦躁不安、不能自控的情绪……

从那以后,她开始了帮王某戒毒的艰难日子。她天天督促他勤奋地工作,最大限度地转移注意力;一有空,她就把王某叫到身边,跟他说一些高兴的事,或者讲一些故事启发他。渐渐地,王某完全信任她了,他告诉张艳华,他曾三次强制戒毒,但都没有成功,他很痛苦,他想过正常人的生活。有一次,王某在毒瘾发作的时候,下意识地抱着她,眼泪、鼻涕流了她一身,嘴深深地咬住她的手,她不觉得痛,但她的心却感到很痛!

伴随着繁忙的工作,加上药物治疗,在张艳华无微不至地关怀下,王某对的依赖逐步减弱。终于有一天,王某的爸爸带着他来到张艳华的家中,王某“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哭着说:“妈妈,儿子从今天开始叫您妈妈,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某的爸爸拉着她的手,用沙哑的声音说:“张主任,你救了我儿子,救了我们全家!”

有人说幸福是苦难一点点串起来的,张艳华,这位党员干部,用她伟大的母爱,让两个孩子获得了重生。2006年11月22日,张艳华当选为首届“重庆市十大杰出母亲”,并被推荐为全国妇联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