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贯通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 贯通体系

[作者简介]赵彤(1970-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控制与数学教育;钱冰冰(1983-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模糊控制与数学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25-02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精神,为了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

有效衔接中职与高职,是推进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首要条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避免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重复错位现象,形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搭建平台。

一、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不再仅仅沿袭过去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而是向着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迫切需要高水平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升级势在必行。中职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内的职业资格所需的能力,但中职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中职学生拓展新技术、新工艺的水平较弱,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与高端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生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为具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全面的综合素质,适应性和创新性更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再仅仅满足于培养掌握某项技能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终身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形成跨越终身的、连续的体系,从而保持职业人才知识的新颖性和专业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例如,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开展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的试点工作。中高职“3+2”分段培养就是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学历,同时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接下来2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获得大专学历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衔接好中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不再是人们认为的终结性教育,而应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因中职向高职过渡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焦虑、失落等不良反应,自然地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国许多省份都已经开始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的试点工作,许多学校也在不断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政策不完善

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很多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受限。中职学生考入高职的比例一直都很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以江苏省为例,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高职单考单招,二是五年制“3+2”职业教育。政策有限导致中职生继续深造的出路狭窄,限制了中职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高考成绩“低分段”的学生。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全纳性,职业教育院校应对所有中职生开放,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接纳。虽然还有高职院校另行组织考试的渠道,但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毕竟是少数,限制了中职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统筹设计

各层次职业教育定位必须准确,这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政,同类专业之间缺乏衔接性、递进性,高职教育以中职教育为基础,未能实现专业技术人才教育的连续性。中职和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两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有所不同:中职培养的是有“ 一技之长” 的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高职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理论更深更广,技术水平更高,综合素质更全面,更能适应社会科技的进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引领作用。然而,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很难适应。例如,高等数学知识更加抽象,很多中职生很难适应,达不到更高层次技术培训的基本素质要求。因为高职学校生源以高中生为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也以高中毕业生为主,未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实践技能培养环节上有些赶不上中职,导致部分学生感觉高职还不如中职。

(三)课程体系不贯通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还没有开发出来,具体合作只是在学校之间协商完成,在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尚无具体标准。据统计,“3+2”学生的英语、数学成绩相对较差,文化课水平不如单考单招录取的学生,反映了中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要求上存在着脱节现象。另外,在教材的选择及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雷同,有的雷同率甚至超过了60%,教学中出现的“炒冷饭”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中职学生甚至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随意性,导致部分技能训练课甚至出现了中、高职课程倒挂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发展时间比高职院校长,有较多数量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职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高职仍然按照高中毕业生那样去培养他们,中职生甚至感觉职业技能培养不如中职。

三、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的构建

(一)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规范中高职专业目录,拓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范围。扩大对口单招的招生比例,建立多样化的升学渠道,形成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立交桥”。采取对口单招、“3+2”联合培养、“3+2”分段培养、自主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多种招生方式,拓宽升学渠道。

(二)统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上。随着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演变,人才培养的内涵式衔接已成为当前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要务,应真正地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高职负责牵头,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中高职学校共同制订连贯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要根据中高职递进的培养要求,做好各种培养模式的衔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把中高职看成一个整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有整体性,同时注意各层次的递进衔接,有效保证衔接的连续性,注重中高职院校间的沟通和交流。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递进性,高职教育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区分普高生和中职生的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使高职教育中两种不同生源优势互补,有效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根据中高职分层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合理确定专业(群)培养目标,同类专业(群)做好各级别职业资格培养目标的衔接。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的层次结构。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证书等级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确保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建成各专业职业能力资格认证的标准体系,合理制定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专业资格要求,对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职业能力的界定应遵循互相贯通、逐级晋升的原则。

在培养模式上,中高职教育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色。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上要做好与中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根据中职生与普高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中高职合作学校共同制订“3+2”五年制教学计划,要突出应用性和连续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保证双师结构的师资标准,有效共享实训基地,保证技能教育的衔接性。同时,课程考核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科学、有效、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和手段,注重过程评价,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参与考核。

(三)构建课程衔接贯通体系

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对中高职贯通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根据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紧密联系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全面统筹中高职教育内容,保证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构建由文化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训课等共同组成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效保证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贯通性。按照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过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而应紧密联系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地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行业岗位的标准,系统分析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学校要按照实践教育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紧密联系职业岗位需求,开发特色课程,科学地安排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能力技能培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许多专业设置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有的专业设置很不合理,使得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为了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专业的设置应以区域行业为基础,同时密切联系区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课程有效衔接在中高职衔接培养中尤为重要。在课程目标的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工具性、操作性与高职的创造性、技术性、高端化有效衔接。认真分析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衔接性和连续性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顺序的递进性,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现象,真正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递进性和整体性。在实施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教研活动,加强中高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杜绝“炒现饭”和教学内容脱节现象。

(四)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

中高职有效衔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通过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健全法规体系,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法规体系建设。根据现状,政府必须认真分析现行的一些不利政策并进行有效改革。通过调查分析实际情况,改革不利政策,重新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鼓励各地区联系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高职衔接的最佳模式。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统筹管理,特别是在投资、学校布局、专业布局、招生等方面的统筹。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应积极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质量考核体系,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通过质量考核、定期评估等活动来推动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积极发挥政府功能,有效保证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建立起极具地方产业特色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有效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间应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应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中高职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进行有效衔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搭建平台,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明.中高职衔接贯通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

[2]杨红.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3]产文良.“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6).

[4]马秋硕.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