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管住”到“关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管住”到“关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一直以来教师的身份缥缈恍惚,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有“灯塔”,有“园丁”有“太阳下最光辉的人”等,社会一直以模糊的概念定义教师,这些概念赋予的意义被人们逐渐淡化时,便难以明确这些概念下的教师该做什么,怎样确定位置?

关键词:教师;管住关注

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的话让作为中学教师的我深感汗颜,从一个中学教育者的角度看,我认为成长时时刻刻,教育无处不在。从古到今,我们习惯驯化式的教育,喜欢管教,于是学生要在老师家长的“管理”下成长。这样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自主与创新怎么开发?我们也常说“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对“管理”要正确理解,它包括“管”和“理”的含义,重要的是“理”而不是“管”。

一、管理的含义

《现代管理学》这样定义: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才的培养,但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管”到了大学,就像机器生产的产品,把人当成产品,自然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

二、教师是否是合格的管理者

教师在大学几乎就没有涉及管理学,所以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都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但是每个教师在踏上教育之路的时候都在计划着怎么管理学生,在众多的书籍和文献里也充斥着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所以笔者想,这样是不是在以不专业的经验之谈去“管住”学生呢?

三、管理的目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现在社会认为,只有让学生处在老师家长视线内的环境才是健康的,于是我们密切“管住”学生,包揽一切,最后归结到有没有“听话”。所以,滴水不漏的集约化管理把学生变成了产品,产品标准是大学毕业。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源头。

四、从管住到关注——不做教学的“管理者”

教师往往是以管理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俯视”,时间长了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仰视惯了,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创新的源头;二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抗拒,进一步加深师生矛盾,弱化教育效果。

在跟学生交流时有同学告诉我:我们不是犯人,干嘛把我们管那么死……我苦笑,我只不过是在用我做学生时老师要求我的做法要求我的学生而已。我不断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管学生?我们的管理只是为了安静与听话吗?或者是为他们全面发展服务?但他们理解吗?没有走到心里的工作都是形式,老师没能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管理,因而老师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严格的纪律、没有被理解的管理只会招来更强的怨气与抗拒。教师是用心在教育,不能用“管”达到目的。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不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对抗,和谐地达到目的呢?以管住学生为目的,“听话”就是好学生为标准明显偏离了教育的目标。师生矛盾也不是教育的必然,协调学生关系需要更多的关注,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环节的“管”者,而是协调师生发展的“理”者。

我有个外甥女快四岁了,比较调皮,托给我这个做教师的教育一下。我自己心里没底:小家伙第一天早上还比较客气,我提的要求她全都答应,第二天原形毕露,我拍桌子想吓她,她把我送给她的玩具全都扔地上并声明不跟我说话了,哭个不停,我无助地打开电视,少儿频道正在播放西游记,小家伙停止了哭泣,我故意说“关了”,她马上气愤地说要看电视,我试探地说“要不要舅舅陪你看啊?”令我高兴的是她客气答应了,一边看一边不停地问,我尽我所能地胡编乱造,结果逗得她不停地笑,我问她“要不要听舅舅话啊?”她爽快地说要。我就告诉她:把沙发弄乱的小孩子就是牛魔王、不洗澡的小孩子就是猪八戒……结果她说她要做孙悟空。以后我每天陪她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她自己把沙发整理整齐。把整个过程迁移到教育活动中来看,既然“管住”吃力又不讨好,何不转换个角度,多“关注”他们,用行动来影响他们呢?

从教师的工作过程来看,学生到学校读书是成长,教师是传授知识,过程中不应以管住为目的。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长,教师应是帮扶的角色。在教育双边活动中有不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困惑、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矛盾,教师要以身示范,协调各种矛盾,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让学生明确成长的意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帮助,让学生体会快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唤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管住”是很难奏效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关注化解矛盾。一线的教师不要做教学的“管理者”,而要做“关注者”,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