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归属的灵感源泉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搞文化、创意、设计类的,最让常人羡慕且不懂的就是他们的“灵感”。李安有一次做节目时说,他还没大红大紫时,宅在家里写剧本,一个礼拜天天抬头望天发呆。做理科工作的太太问:你在干啥?答曰:工作啊,找灵感。李安戏言:夫妻俩最好领域不同,不然偷懒都没好借口。
不做创意工作的,确实对“灵感”的积蓄过程比较难理解。其实现如今,当事人也变得越来越困惑。这个时代的创意输出者,天天为作品和声名东奔西走,但公众可只看到后者,并以后者的大小给予创作者所有物质、精神的评价。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因为物质社会一切追逐利益,诗人、作家、艺术家,都去考虑名声、炒作、赞助商、政治文化影响了,弄得诗人不像诗人,个个成了(该诗人姓名或笔名)文化公司总经理兼高级营销主管。但其实,灵感的出发点是与功名现实迥异的,是回到看世界的原点来思考的行为。也只有这样的思考,才能给物欲社会以灵魂冲击——再多的物质也冲击不了渴求物欲的心,只能不断膨胀它的容量。
艺术家的方法多是寻找缪斯,或者说,寻找浪漫。我曾经看毕加索的自传,说他自己一生中有过19个女人,每经历一个不同的女人,创作、画风都会有一个改变。这些浪漫的刺激就是他灵感最根本的来源。伊夫-圣罗兰在YSL如日中天的时候,身边是号称欧洲第一美女的凯瑟琳·德纳芙。这位美女被圣罗兰称作是“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甚至“所有创作均是为她而作”。当然,缪斯只是一个代号,并不等同于美女。有的画家甚至对女性曲线这种造型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丝毫不感冒,只在乎历史里、社会中的忧愁和愤怒。至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最本源的人类行为一一不论是异性的荷尔蒙刺激,还是生命意义的探寻上寻找灵感。
文学家更有个好祖训:“汝今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能冷静写诗的是好诗人,能冷静放弃写诗的是大诗人。文字灵感这东西,是能量积蓄、压缩、爆炸的过程,忍得越久,好处越多一一要是市场对十年一剑的作品有更多品评耐性和版权尊重,其实好作家会非常多。他们一切皆可入灵感,就是工作状态不行。那时是完全的灵感释放,你蓄了多大电力,落笔时就会一丝不留地放多大能量。作家最懂得生活的汇集,没一个写好文章的人士天天看现金数量的数字派,每个行为都要见效。有些东西就是在内心深处的积累,是一种气场的酝酿。
设计师呢,其实在灵感取材上,是前两类的后一阶层了。设计师最爱什么?艺术、文学。毕竟这是一个高度商业化、本身也有让人类生活更便捷更舒适美好目的的工作,不像艺术家文学家,我管你东西好不好用房子好不好看,我关心人类为什么悲伤历史为什么虚伪就足够了。大牌设计师全是博物馆、艺术节、全球各稀奇旅游地常客,他们本身艺术修养都极高,但更高的是从艺术作品里高效提炼灵感的职业技巧。毕竟他们都在遵循着商业规律,以灵感爆发为客户提供情感服务,换取自己的报酬。而其实,他们也做了更多的审美普及_艺术未必是所有人能够理解的,但美,可以被所有人类理解。
在更加流程化具体化的行业,灵感已可以加两个字:“商业灵感”。在一个公司里,设计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它需要设计;需要调研;要符合经济基础、工艺水平、生产条件;要符合企业战略。这已经不是天马行空的创作,而是结合了精确市场营销手段和数据的三百六十度客户剖析后的投其所好。一个人能影响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一个出色的设计管理者,统筹一个庞大的设计部门,在灵感中筛来选去,去糟粕留精华,最后整合输出一个成功的消费品。创意产业,在这时就更加工业化、标准化。最后就有了这么一句话 “好设计无需灵感,只需理性和逻辑”。
无论如何,这是个灵感稀缺的时代,重复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吞噬着创意的生存空间。这同时也是充满机会的时代,麻木的人群对快餐消费习惯,却未必喜欢。数量的累积只能填补空虚,而创意的独一无二性,可以击碎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