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贡嘎山域的奋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贡嘎山域的奋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这几年攀登的积累,我知道适应的重要性,尤其是爬嘉子峰西壁这种大路线,没有充分的适应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的大本营建在上日乌且营地,位于其大草滩的西北侧,海拔4300米,距河边约100米。周围有很多大石头,避风,还可以攀石。上山的前三天都是大雾,偶尔能看见周围的山。出去适应性行走也是瞎走一通,老担心搞错方向回不来。

直到第三天下午,我们才走出营地,到对面的海拔4700米的山凹里住一晚上,10月5日登顶一座海拔5120米的小山头并撤回大本营。此前一夜下了一场大雪,当天天气晴好,快登顶的时候能清楚地看见对面的四座山——小贡嘎、嘉子、日乌且和勒多曼因,漂亮极了,这是观察这四座山峰最好的位置。

20日早早醒来,但是却迟迟不愿动,这种地形活动不开,操作不便,一直拖到9点30分才出发。沿着大岩壁的根部向右斜切,翻上一条很小的支脊,继续向右斜切到大冰槽里,我连续领攀了两端,之后换冬冬领攀一段,还是行进间保护的形式。之后需要向右斜切到雪脊上,再沿着雪脊翻过一段陡峭的岩石路线基本就登顶了。但是雪脊的雪况变差,又是勒多曼因上面那种雪壳盖在亮冰上,且中间有10多厘米的空隙。不过这里的雪层有差不多30厘米厚,让人心里直发毛。多做保护点,就算发生雪崩,也要让自己挂在绳子上,不能被直接冲到山脚下。好在有惊无险,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的方式继续前进,直至岩石路段。

这些石头大,但很破碎,我们爬得很慢。有一处有点小仰角,折腾来折腾去觉得戴大手套爬不靠谱,于是脱了手套向上爬,费劲地过去了。但是再往下,看我的一只冰镐挂在下面的一把快挂扁带上晃来晃去,原来冰镐的腕带套在手套上,脱手套的时候就和腕带一起脱掉了,冰镐就这么留在下面了。还好挂着,没有掉到山脚下。我就拿着一只冰镐在深雪里挖洞,每次给左手刨出一个坑当手点。附近又没有好的保护点可以用,只能再爬十几米到上面的大石头处,这一路那叫一个难受,底下的严冬冬也因为脚冻和长时间小腿支撑难受开始叽哩哇啦直叫唤。终于,我可以把8.2毫米的攀登绳直接绕过大石头形成一个稳固的保护点,担心大石头会整个翻下山去,就在另外一个大石头上又用攀登绳做了个保护点,这样就绝对安全了。冬冬在过仰角的时候肯定会用绳子借力,保护点不靠谱就等于玩命。等冬冬到保护站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这一段难度为M6,可惜我们为了赶时间,一张照片也没留下。这里不能露宿,还吹着风,我们寻思着上面的大石头下可能有小平台可以将就一晚上。

我又往上爬了大半段,找到一处很小的雪窝,上面是大石头形成的夹角,保护点好做,也安全。冬冬跟攀上来已经是20点45分了。迅速做好保护系统,然后挖平台。晚上10点多钟,终于挖出了一个容我们坐下去的小平台。这里海拔6407米。这一夜不如昨夜安静,嘉子和日乌且之间的垭口恢复了以往的咆哮状态,风从我们脚下扬起,粉雪打在脸上,我们就算很生气也无济于事。烧水时,就得用睡袋挡住,免得风把炉头吹灭。有了前一晚的经验,睡觉时直接把羽绒手套套在脚上,索性把高山靴装进背包,虽然有风,但并不算冷,只是老坐着屁股很疼,想换个姿势也没那么宽敞的地儿。

21日9点47分出发,早晨的高山靴冰冷,脚比晚上在睡袋里要冷多了。风也开始和我们较劲,每打一镐,风就把掉下去的粉雪吹回来,糊在我的脸上,除了满嘴脏话用来发泄以外,别无他法,能感觉到眉毛上很快就结冰了,面颊上全是水。翻过一个差不多有70多度、风

吹形成的小雪脊,向左切到左面的壁上,再往上就是雪脊了,原来左边看起来像顶峰的岩石渐渐比我们低了。雪脊上虽然有强大的西风一直吹着,但雪况还是不好,下半部分雪松且厚,爬起来有点担心。猛然间抬头,发现右侧能清楚地看见贡嘎主峰,虽然风很大,眼睛上有些水珠,但我还是掏出相机拍了两张照片。这一天一直是我领攀,到了雪脊之后就没有做保护点了,雪太厚,也挖不出保护点了。

继续沿着雪脊向前走,风越来越大。在到达比较平缓的主山脊之前,风大得有点受不了。我被吹倒了好几次,挂在腰间的四五枚机械塞(其中还有BD 3号Camalot)几乎被吹平起来了,把BD Cobra冰镐只用腕带挂在手上,很轻易就能吹飘起来。反正顶峰就在眼前了,任凭你怎么吹吧,步伐越来越坚定,即便脚还是木的。

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爱德嘉、中山峰、贡嘎主峰、达多曼因、勒多曼因、日乌且尽收眼底,每一座山都看得很清楚,贡嘎主峰也一点没被云彩挡住。因为风大,一点东西没吃,收短绳子结组下撤。沿着顶峰南北向山脊一直往南走,偶有小上坡,然后沿南壁下撤。在南壁上下降了12段,中间见到了一枚“古老”的岩锥,应该是1982年美国队留下来的。到达日乌且和嘉子之间垭口的时候已经快晚上7点,如果直接下撤到嘉子冰川营地,肯定又是漫长的一夜。当时冬冬记得1982年美国人从下面的粒雪盆爬上来用了10段,2003年英国人登完日乌且从这里下降用了8段。但在这里住也并不是很爽,两边都是陡峭的雪坡,不排除雪崩的可能性。最后,我们朝爱德嘉峰方向走了几分钟,在一处稍微安全的地方扎营,风也比垭口上小一些。几乎垂直的地方,有些大石头比较松动,不能轻易发力,再加之昨夜的一场雪,让人看不清楚虚实,这段M5。爬完这段之后,李爽兴奋地要合影,以纪念这“最难”的一段。之后紧接着两端M4。在第三段结束的时候,发现了路线绳,还挺新。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资料显示以前的三次攀登,没有一次是在南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随后冬冬跟攀时在路线绳边上发现了一个印着韩文的能量胶袋,那肯定就是2010年韩国人爬的这条路线,绳子、扁带的新旧程度也比较符合。这让我们或多或少有些郁闷。

11点多开始下降,12段绳距就下到冰川上。昨夜的一场雪和当天的大雾都给我们下撤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雪冻住了松动的石头,但又没有大到有流雪的程度,低气温不至于把雪融化,让石头掉出来。整个下撤的过程中没有一次非人为的落石。下午4点48分,我们返回营地。

后记

这一轮的攀登可谓连连获胜,在每一座山下都感到信心十足,攀爬之前能基本准确地预判可能失败的因素。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我想是和这几年的攀登积累分不开的,随着攀登经验的增多,攀爬能力的增强,“读线”能力也有所增强,“Onsight”的几率也更大。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增加攀爬的自由度。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指身体上的,也指判断、观察和心理层面的。当然,永远不要沾沾自喜,不可自信心过度膨胀,要客观地看待山峰,客观地做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