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苕溪渔隐”的荻港鱼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苕溪渔隐”的荻港鱼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前不久,湖州市第三届鱼文化节在南浔区荻港渔庄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主要以“苕溪渔隐,荻港美食”为主题,以“千年鱼文化,百年陈家菜”为特色,发挥荻港渔庄优势,推出荻港百名巧妇名点小吃一条街、荻港水乡民俗婚庆表演、鱼文化主题晚会等节目,可谓好戏连场,美食飘香,彰显了荻港的千年鱼文化。

荻港自古以来绿桑成荫、鱼塘连片,是江南桑基鱼塘的典型,具有近千年的淡水鱼养殖历史。村民们辛勤劳作,不断探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鱼文化,在当地就流传着“苕溪渔隐,荻港美食”一说。那苕溪,顾名思义,荻港地处苕溪之畔,古时就有先民在此以打鱼为生。“渔隐”,古代的隐士往往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楚辞·渔父》一文写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那渔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士的身份多为渔人,形象多为静坐垂钓的渔夫。江南先民勤劳,用心经营。荻港地处江南,得天时地利之便,历经千年垦发,遂成一方沃土。地既肥瘐,物产丰盈;民风淳朴,和睦安居,文人墨客纷纷来此隐居,慢慢地形成了久远的“苕溪渔隐”一说。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见证先民们的生活是与鱼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两千年前楚越地区的饮食特点最早作了概括性的记录:“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地指出了这种“饭稻羹鱼”的饮食特色。考古资料显示:良渚人食用的水产品,主要有鲤鱼、鲫鱼、鳢鱼、青鱼、鳖、龟、蟹、蚬、螺蛳、蛤蜊、河蚌等。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大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都有种种捕鱼工具发现,如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麻线编成的渔网及网坠、浮标。汉代时,江南地区开始以池塘养鱼,一般养殖草鱼、青鱼、鲢鱼与鳙鱼等。鲈鱼,在汉代已成为淡水鱼中的名品。晋大臣张翰,吴郡(今苏州)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脍而弃官回到家乡吴郡。“莼鲈之思”成为一款名肴。这些都说明“食有鱼”的食文化与鱼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

如果说“苕溪渔隐”所展现的是荻港养鱼、捕鱼的悠久历史和鱼文化历史画面,那么“荻港美食”则是此次鱼文化节中的主打项目。元老陈果夫是个对吃极为讲究的湖州人,一向重视饮食文化研究。他的私家大厨“鸡骨头庆生”即施庆生烧得一手好菜,其关门徒弟钱荣华大师就是现在荻港渔庄的主厨。渔庄的陈家菜肴原汁原味,味道鲜美,如老法鳝丝、油炸肉饼、炒鱼、状元球、千张肉圆等都是独门招牌菜,许多游客为品尝荻港渔庄美食专程慕名而来。

鱼文化节上不仅有传统的名菜,而且有匠心独运的创新菜肴,如花鲢豆腐、大锅乌金子等,还能品尝百名巧妇的拿手绝活—传统小吃。新搭建的小吃一条街中有鱼粽、青圆子、梅花饺、青鱼干粉丝、鱼汤锅糍、玉米棒、藕断丝连、番薯塌饼、串豆腐干、汤包等。八千余人齐聚于此,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他们被百名巧妇制作的香气四溢的小吃吸引过去。那鲜嫩可口的小条鱼、香糯的芋艿、美味的生滚鱼片粥……实在让人大快朵颐。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此次活动通过养鱼、捕鱼、祭鱼、吃鱼、唱鱼歌、跳鱼舞、玩鱼赛、做鱼菜、打渔家乐、放鱼灯等一系列场面,来展现荻港特有的鱼文化,呈现出荻港鱼文化节的独特魅力。

当地的村民,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敲打“渔家乐”。鱼文化节晚会上表演的打击乐“渔家乐”所用的道具与乐器,如小船、网兜、鱼叉、菱桶都是渔民们养鱼时的工具,通过这些道具演奏出欢快、喜庆、动听的打击乐,来刻画渔家姑娘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唱的渔歌清亮明快,荻港的渔歌大多源自本地人的口口相传,它表达着荻港广大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关心,对丰收的喜悦,如“小小荻港村,住呀住上门……”“男人吃鱼更健壮,女人吃鱼更漂亮,小孩吃鱼更聪明……”等,抒发了荻港村民朴素而又强烈的热爱家乡之情。

“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龙,是中华先民的崇拜对象,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有学者认为对龙的崇拜是对鱼崇拜的延续和变异。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式,人们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在鱼文化节上,锣鼓喧天,舞鱼、舞龙、舞狮,出水的鱼儿化作龙,四条浑身通透的鱼龙腾挪跳跃。人们还跳起了鱼舞,那范蠡、西施双人舞特别惹人注目。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卧薪尝胆,灭吴后,范蠡“乃携西子”,“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乘轻舟以浮于五湖,途经东苕溪的荻港,并在此写下《养鱼经》,范蠡乃成为当地淡水鱼养殖的鼻祖,他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至今还被当地人们所传颂。

基于远古人类对鱼的崇拜的论述,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这一做法了。当然,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还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古诗《江南》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情书家信。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西厢记》中有“一春鱼雁无消息”,就运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珍惜爱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在荻港的鱼文化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大红灯笼,夺目“囍”字,伴着欢快的唢呐鼓乐,当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娘被四人花轿“晃”出来时,偌大的荻港渔庄一下就给“闹”起来了。随着幕布一幕幕拉开,高潮一迭迭到来。从抱子孙桶、系同心锁,再到新人上迎亲船、拜天地等等。复古的婚礼、水乡的婚庆无不透射出荻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