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赋诗填词 异曲同“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赋诗填词 异曲同“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讨了《山居秋暝》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两首诗词在取材、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相同(似)之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再次,都采用了白描手法。诗词的语言精练,白描手法的采用使画面清晰而生动,虽不加雕饰,却起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山居秋暝》用冷色调描绘画面:秋日雨后山林清幽宁静,空气凉爽,一轮皓月映照着松林,清冽的山泉如洁白无瑕的素练,淙淙地流泻于青色的山石之上,如一幅水墨丹青,寄兴遥远,风格恬淡。《如梦令》的景色是用暖色调来渲染的:日暮西山,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色彩朦胧,翠绿的嫩荷,娇艳的莲花与金色的沙滩,再加上那惊起纷飞的鸥鹭,构成一幅色彩朦胧娇美的画面。

然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两篇作品犹如两幅美妙的图画,有景有人,有动有静,有情有趣,但毕竟一诗一词,作者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创作目的和个性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诗人的感受角度不同。王维描绘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李清照则是在追忆自己的一次愉快郊游。总之,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填词赋诗,同中有异,各有特色,真不愧为“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