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献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青献春教授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的认识以及方证用药的经验,并对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进行总结,着重介绍青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注重调和脾胃、健脾燥湿、肝脾同治的学说思想。
[关键词] 慢性胃炎;经验总结;青献春教授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103-03
青献春教授自幼研习中医中药,熟读中医经典论著,并跟随多位山西名老中医临床学习,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方面颇有见地,尤其在治疗慢性胃炎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炎往往证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均出现失调和亏损,而且容易生痰、生湿,单纯依靠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祛痰、祛湿等方法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青献春教授在汲取山西名老中医梁剑秋先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唯有在调和脾胃、重建中气的基础上健脾燥湿、肝脾同治方能见效。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分析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机体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袭所致,主要与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等有关[2]。引起慢性胃炎的根源在脾,脾为生痰之源,太阴以湿土主令[3],脾虚则会影响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而脾胃互为表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脾虚则胃亦同病,正如内经所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 慢性胃炎治则的分析
中医学历来重视脾胃,治疗方药丰富多彩,顺应升降运化恢复脾胃功能是治疗该病的原则,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气宜条达[4]。青教授跟随山西名老中医梁剑秋先生多年并汲取了其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经验[5],认为脾升胃降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因此在调理脾胃时常加一些调气药,同时,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两者兼顾,因脾胃病大多由久病而成,亦非单纯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症状,故青教授在临床中注重在扶助脾阳的同时兼顾脾胃之阴。
在继承梁老医学思想的基础上,青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炎多为外邪侵袭,素体虚弱长期发展而来,胃病日久,中焦气化失常,精微化源不足,故可见虚象,且多由实邪内结脏腑,气化失常而致,致使脏腑虚衰,气化不及,痰水瘀血旋即内停,如是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补则闭门流寇而助邪,攻补皆施,亦有掣肘之弊,而攻逐之法可使得邪去而元气自扶。尝谓:“九补不如一消”,实为经验之谈。凡沉疴痼疾,如能疏其气滞,逐其痰饮,利其水湿,决其血瘀,俾阳气畅达,敷布,脏腑气化,则自复常度。在临床上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较多,不可拘泥一证一方,要随着证型的变化灵活运用方药,做到有的放矢。
3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证用药经验
3.1 肝胃不和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频,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属肝胃不和,宜用逍遥散合平胃散加减。
患者1,男,35岁,2012年12月2日来诊,因前两日和妻子生气后引起胃憋胀,嗳气,泛酸,食欲差,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属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
处方:当归9 g,炒白芍9 g,柴胡9 g,云茯苓12 g,焦白术12 g,炙甘草12 g,薄荷6 g(后下),焦苍术9 g,川厚朴9 g,陈皮9 g,木香9 g(后下),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莲子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生姜3片,大枣2枚。服7剂后痊愈。
3.2 脾胃虚寒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属脾胃虚寒,宜用小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
患者2,女,28岁,2012年10月14日来诊,因吃饭后胃部胀满、隐痛一月余,纳差,晨起大便先干后稀,月经正常,平素怕冷,喜食热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属脾胃虚寒证,治宜健脾温中。
处方:桂枝9 g,炒白芍9 g,清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9 g,炙甘草12 g,炮姜9 g,木香9 g(后下),砂仁9 g(后下),良姜9 g,香附9 g,莲子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生姜3片,大枣2枚。服3剂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加减14剂痊愈。
3.3 脾胃湿热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腹脘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属脾胃湿热,宜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
患者3,女,40岁,2012年12月9日来诊,胃胀,泛酸,胃部嘈杂两月,口苦,容易困倦,纳少,大便黏而不爽,小便量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湿热证,治宜利湿化浊。
处方:藿香9 g,大腹皮12 g,苏梗9 g,桔梗9 g,陈皮9 g,云茯苓12 g,川厚朴9 g,炒白术12 g,清半夏9 g,白芷9 g,木香6 g(后下),莲子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延胡索9 g,川楝子9 g,乌贼骨30 g,煅瓦楞30 g,生姜3片,大枣2枚。
二诊,2012年12月16日复诊,服药后胃不痛,泛酸、嘈杂减轻,饮食恢复,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淡黄,脉数。继服上方加减15剂痊愈。
3.4 胃阴不足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属胃阴不足,宜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患者4,男,48岁,2012年11月4日来诊,胃脘疼1周,腹胀,咽干,手心灼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属胃阴不足证,治宜养阴和胃。
处方:沙参9 g,麦冬9 g,生地12 g,玉竹6 g,当归9 g,枸杞15 g,延胡索9 g,川楝子6 g,木香6 g(后下),莲子12 g,炒山药12 g,炒扁豆12 g,炒薏苡仁12 g,乌贼骨30 g,煅瓦楞30 g,生姜3片,大枣2枚。3剂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加减14剂痊愈。
3.5 胃络瘀血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或有便血,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涩。属胃络瘀血,宜用平胃散加减。
患者5,男,45岁,2012年10月28日来诊,平素胃脘胀闷,嗳气,昨日突感胃脘隐痛,大便为褐便,按诊腹部隐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属胃络瘀血证,治宜化瘀通络。
处方:白茅根30 g,炒白术12 g,川厚朴9 g,陈皮9 g,炙甘草12 g,清半夏9 g,云茯苓9 g,延胡索9 g,川楝子9 g,莲子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木香6 g(后下),生姜3片,大枣2枚。2剂后大便正常,5剂后胃脘胀,嗳气减轻,继服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轻剂痊愈。
3.6 用药加减经验
青教授认为,所有慢性胃炎的证型都可以使用木香来行气止痛,气滞血瘀疼痛者加炙刺猬皮、九香虫;寒疼者加良姜、香附;热疼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胸闷痛者加瓜蒌、玫瑰花;泻泄者加芡实、诃子肉、炒山药;脾虚不运者加莲子、炒扁豆、炒山药、炒薏苡仁;胃寒者加砂仁、良姜、香附;胃胀者加白芷、防风;少腹胀者可加大腹皮、炒槟榔、炒枳实、炒莱菔子;两胁胀满者加香橼、佛手、柴胡、青皮;吐酸水有寒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吐清水有湿者加吴茱萸;打嗝有寒者加公丁香、柿蒂,有热者加竹茹,呃逆噫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消化不良者加焦神曲、焦谷芽、焦山楂、炒鸡内金;大便干燥者加当归30 g,甚者加生何首乌30 g、火麻仁30 g、肉苁蓉30~60 g、郁李仁30~60 g;失眠者加炒枣仁15~90 g、远志、合欢花15~90 g、夜交藤15~90 g;表虚者加黄芪30~120 g、防风6~9 g;便黑者加白茅根15~30 g、黑地榆15~30 g、黑槐花15~30 g。
4 治疗慢性胃炎的思路总结
4.1 调和脾胃:不论寒热虚实,当以“和”为贵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升降相因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枢纽,所以,治病应注重后天之本。只有重建脾胃生理功能,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即脾升胃降,人体气机才不致逆乱,不会致病[6]。慢性胃炎往往由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导致气机逆乱而产生。因此,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无论慢性胃炎是何证型,青教授都要在证型的基础上加入健脾和胃药,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在各证型中,青教授用药大多为平和药,青教授认为,用药过寒、过热、过辛都会影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只有使用平和之药,使脾胃功能不受寒热的影响,再在证型的基础上对证用药,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2 健脾燥湿:善用健脾燥湿对药“脾四”
莲子、炒扁豆、炒山药、炒薏苡仁被青教授习称为“脾四”,其中,莲子味甘,平,入脾、肾、心经,能够清心醒脾,补脾止泻;炒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能够补脾养胃;炒扁豆味甘,平,入脾、胃经,能够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炒薏苡仁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能够健脾、止泻、除湿。四药共同发挥健脾的功效,使脾胃得运,恢复脾升胃降的状态,中气恢复,则中焦的寒、热、湿、瘀等病邪得以迅速祛除,李东垣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7]中说:“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李东垣强调了恢复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只有脾胃功能正常,脾升胃降,才不会导致机体病理状态的出现,青教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时刻不忘使用“脾四”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上应用效如桴鼓。
4.3 肝脾同治:胃病只有标本同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生活紧张,肝气易郁滞不舒,由于肝气较盛,很容易使肝木克犯脾土,使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写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8]。”因此,青教授在问诊患者时若其自述工作或者生活压力大,则在治疗胃病的同时相应地加入疏肝理气药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总之,青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注重以“和”来调节机体,以“脾四”健脾燥湿,并注重肝脾同治,重视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同时,注重各脏腑之间相互影响,根据相应证型和症状灵活运用方剂及中药,在临证中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 青献春,青小星.青献春治疗胃痛10法[J].光明中医,2008,23(4):481-482.
[2] 蔡光先,赵玉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82.
[3] 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4.
[4] 陈兴泉.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J].四川中医,2003,21(4):44-45.
[5] 青献春.梁氏培土胃苓汤治胃病经验[J].山西中医,1988, 4(5):16-17.
[6] 韩金凤.陈宝贵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0-51.
[7] 王树泽.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 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1.
(收稿日期:2013-07-29 本文编辑:袁 成)